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的性质如何定位,虽然人们在认识上已趋向于一致,但是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尽管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大量压  相似文献   

2.
列宁说:“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在浓厚的情感渗透下,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本文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需面面俱到,而应注意语言文字、学生主体认知行为、教学状态中的模糊性特点,巧用模糊性、朦胧性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美、意境美,享受语文审美乐趣,实现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鉴赏力。一、研读语言文字,认识文本模糊性阅读需由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体悟文本传递的思想情感,发掘文本蕴含的审美趣味。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提升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则需注意语言文字的研  相似文献   

5.
<正>一、坚持一个理念"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揭示了一条重要的写作规律,即完成一篇作文必须经历"双重转换"的过程:先是参加生活实践,获得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实现客观事物向作者的认识、情感转换;然后,把自己的认识、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实现认识、情感向语言文字转换。  相似文献   

6.
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讲读课文时,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是提高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的性质如何定位,虽然人们在认识上已趋向于一致,但是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尽管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大量压缩语言文字的训练内容,以充分的教学时间大力彰显文学性教育,但细究之下,其教学设计肤浅、粗糙,真正的文学性教育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下面,从“审美教育”这个角度简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字是社会实践的工具,又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学科既涉及社会伦理秩序、道德规范和人们的立场、观点、实践经验、方法等,又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无不是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益智、陶情的精神食粮。所以,可以说,语文是工具化,也是观念文化。只有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才能认识人文环境,把握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我们常说要品出语文的味道,其实就是要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品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或情感,因此认真品味语文就要从品味语言文字开始。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情感更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对知识的认知会更主动,更丰富,更深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人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就可以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就能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1.
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它不仅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的训练过程,而且是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陶冶情感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习作完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作文是由很多个语言文字组成的,这些语言文字是情感传达的桥梁,不同的语言文字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思想情感。作文写作不是一项任务,更不是得到考试分数的方式,真的作文写作是一种情感诉说。在你笔下写出的文字都是你的心声,你与笔下的文字进行情感交流,那些文字再和读者进行情感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转移。要想写出真正吸引人的作文,必须进行情感渗透。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凭借的是语文教材,是课文。课文表达着一定的思想内涵,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指的是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与此同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呢? 一、巧设导语,创造情感教育的意境。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这堂课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导语也是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写汉字,更要教会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自由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培养他们热爱语言文字、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字担负着交流思想的任务。“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训练统一,须以词句谈语言因素的理解分析为前提,是自然的。一、前后联系理解课文客观性描述的重点词句 有经验的作家对描写对象的描写是客观的、具体的、细致的。怎么做、怎么说、怎么个情况,都照实写来。作者的思想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可以抓住一些使用独到的词句,循迹寻去,把握住作者前后一致的思想和情感。而小学生阅读中注意的常常是零碎的词句,因而思想感受也就有限了。这是学生阅读心理与作者写作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从来就是思想性很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结构文章;以叙事达理、表情达意,完成观念与情感的传递,也就是将经过思想过滤的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表达出来。这个写作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通过作者个人的内在的转化才能实现。只有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了.才能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8.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那丰富优美,富于表现力的方块字、犹如璀璨的明珠,在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分析理解,使他们认识相国语言文字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欣赏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我在教学中,从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形象导入 捕捉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突出这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曹忠远 《考试周刊》2014,(58):22-22
正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便成了文字。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时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则是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理解时把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做法。一、纵观整体,披文入情作者每成一篇文,皆因对事物有感而发。教学时可引导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