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行语文教材每册基本上是七或八个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一个习作。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习惯于对习作教学采用“课堂指导习作——课外学生完成习作——老师批阅修改习作”这样的模式,结果,每次习作耗时长、费力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脑。因为习作是学生拿回家做的,在家长帮助下,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了,  相似文献   

2.
潘秋桂 《广西教育》2004,(7A):37-37
修订版小语教学《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在修订版的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明显的改变:一是提法改变:修订版大纲中多处回避了“作文”二字,用“写话”和“习作”来替代“作文”,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做作文”强调学生的习作过程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思索、整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习作过程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要“做作文”?怎么引导学生“做作文”呢?这都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我乐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乐写“对话式评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到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小新同学在作文中真切诉说自己写不好作文的焦虑和苦恼,“希望老师帮忙”。文章强烈地震撼着我。面对这样的作文,我奋笔疾书:“小新同学,老师认为你的这篇作文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翻一翻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阅卷老师总是偏好有创新有特色的文章。正因为这一点,考场作文如何力求一个“新”字,粘住老师的眼睛,拨动老师的心弦,至关重要。我们可从结构、语言几个方面努力,对考场作文进行创新“包装”。  相似文献   

6.
刚教六年级时,觉得学生不光调皮,学习成绩也不好,尤其是习作,第一次作文就给了老师一个“下马威”:内容千篇一律,毫无儿童趣味。教师用了两堂课讲评、指导修改,仍不见效。显然,学生对作文“不来电”。  相似文献   

7.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在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出:“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和想像作文。”这种提法。笔者以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符合少年儿童初习作文的实际。尽管在本学段学生中确有佼佼者,洋洋洒洒能写千来字的作文,甚至结集癌版个人专辑,但绝不是“全体”。处在十一二岁年龄段的孩子,每一个人经老师的指导后,能在40分钟内写完400字的作文就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9.
“画”作文     
徐初苗 《师道》2008,(1):40-41
下班回家,见女儿正坐着“咬笔杆子”。 “写什么呀?”我问。 “作文呗。”女儿一脸懊恼地回答。 我凑过去一看,只见稿子上才写了“春天到了”四个字,下面是一片空白。一问才知道是老师今天布置了作文,写春天的。  相似文献   

10.
赵宪宇给闵文的信闵文先生:您好近一个时期,我拜读了您的“下水”作文教学专著,也看到了您发表的几篇有关文章,并在去年还听了您的一节语文课和“下水”作文教学的专题讲座。您在“下水”作文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已经卓有成效,确实可以称得上专家了。今天去信,主要是就“下水”作文的几个问题向您讨教,请不要推辞。“下水”作文,当然是指老师躬亲实践,和学生一起写文章。但教师作文也一定要使自己回到中学时代吗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情感、心态全盘移植到青少年时代,似乎是有些别扭,况且老师的过去和学生的现在肯定有许多…  相似文献   

11.
设计说明:长期以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在习作指导中融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将写人、写景、状物、抒情等不同的习作训练结合其中,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写,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本课的设计.就整合了数学学科中“认识方向“这一知识。巧妙结合了心理学原理,利用孩子们的“思维惯性”.引导他们进入游戏情境.主动投入“过桥方法”的设计之中,之后再指导他们对现实生活进行迁移联想。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堂上写的行为成为孩子们的需要.使游戏、生活、习作三者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要努力做到“真”、“实”、“活”、“新”,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这一广阔天地为我们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邢瑞霞 《新作文》2004,(9):14-15
我校上学期高二年级语期中试题的作话题是“爱”,试卷阅完后,我对全高二年级的360份语试卷进行了评析,作成绩很不理想。按理说,“爱”这个话题对高二学生来说是再好写不过的了。即使生活圈子很小的学生,他的生活中肯定少不了爱:父母之爱、手足之爱、师生之爱;爱国、爱生活、爱自然……但凡可以称为“爱”的情感。但凡和“爱”字相关的经历和事物,都在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紧抓“兴趣”二字做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特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生命要具有个性,作文教学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作文教学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树立学生“个性”的旗帜,学生的习作应尽可能体现他个性的光芒,“求真”,“求趣”,“求异”,“求新”。  相似文献   

16.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匙开启学生一心灵的大门,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无事不提笔,无情不抒发。”为了让孩子们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我尝试把亲情主题板块注入作文教学,探索出“亲情作文三步走”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步:“煽情”—轻叩学生情感的大门 新课标指出,生活是作文的根基,而家庭生活则是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一句赞美、一次抚摸、一个亲吻,都会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这样的情感最真挚,这样的故事最感人,此时此刻让学生拿起笔,记录亲情的故事,作文必然会情真意切。“煽情”是调动学生情感,做好习作准备的第一步。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表明,习作之前的“煽情”很重要,老师“煽情”到位,学生就会打开情感的大门,作文就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倘若“煽情”不够,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写作状态,作文就会断断续续,无病呻吟。例如,在指导作文《请原谅我吧,妈妈》时,我是这样“煽情”的:“在女儿幼小的时候,为了教女儿喊一声‘妈妈’,您把女儿抱在怀里,耐心地教女儿,一遍、两遍、三遍……不知教了多少遍,女儿总算发出了‘妈—妈’。那一刻,您激动地亲吻着女儿的脸颊,把女儿搂在怀里。如今女儿长?  相似文献   

17.
“如果一开始老师就用这种方法上作文课,我们怎么还会害怕写作文呢?”这句话摘自课题实验效果检测中一位学生的习作。这种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慨代表了众多孩子的心声。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呢?这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的小学语文实验课题———“听音想象作文”教学模式。它按照小学高、中、低年级学生特点,通过教学录音带在课前、课堂上播放出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声音、音响(音乐),激趣激情,然后指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写片断作文。这个课题经过三年的小范围实验后,目前广西已有近500所小学1…  相似文献   

18.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期我们选编了三位老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仿写法、粘连法、默写法”。虽然他们的这些教法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希望他们的这种教法能使一线的老师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9.
于永正老师曾说,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话活动,习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观点、内心情感展示给他人的一种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作文这种“对话”的特质,使作文成为一个学生与生活、文本、老师、同伴以及自己开展对话的多维空间,从而创造出个性的表达方式,独特的“对话天地”。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