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2.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唐之享会长的文章《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从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等多方面,探讨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伟大贡献。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谢玉堂会长的长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1)舜在百岁高龄的晚年为什么还要去江南巡狩?(2)舜为什么身葬九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虞舜与九嶷”,会议收到“舜葬九嶷”主题论文14篇,“舜帝南巡”主题论文4篇,合计论丈18篇,是近年来关于虞舜与九疑山关系问题的最为集中的探讨,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突破,为今后的递进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外,在“舜文化”的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的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伦理、勤政廉政、和谐社会”研究、“舜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文学、诗学、美术”研究等6个方面,也有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舜葬何处:一说葬于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一说葬于山西垣曲鸣条岗。前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者自说依据《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谁是谁非,本文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辅以研究分析,考证得出结论:在中国,舜帝陵唯有一处——即湖南九疑山舜源峰之舜帝陵。  相似文献   

4.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5.
帝舜南巡到九疑,最后崩葬九疑。这么一来便形成了帝舜的九疑情结。那么帝舜为何要南巡又为何要到九疑?是否到过九疑?是否崩葬九疑,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文史学者,至今仍然众说纷绘,莫衷一是,一直未能解开帝舜的这一九疑情结。  相似文献   

6.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虞舜的传说在安康,自汉以来,典籍文献不乏记载。但是虞舜的出身住地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文献反复研究,结合田野考古发现,考证传说时代舜居安康,以及舜耕历山、渔雷泽,啕河滨走过的踪迹,从而得出舜是安康籍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关于唐尧、虞舜、夏禹的王位更替,先秦人同时流传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传说:一种认为尧、舜、禹是天生圣王,不以王位为私,不传子而是让位给贤人,此即史家所艳称的传贤禅让制;另一种则认为尧、舜、禹与后世帝王无殊,也是把王位视为私有,经过与敌派斗争篡夺而得来,并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两种传说  相似文献   

9.
舜帝乃中华民族的先圣哲人,其高尚的道德与仁厚的爱民思想为后世敬仰。其所葬之处——九嶷山更是成为历朝历代祭祀、朝拜的重要场所,元结所处的李唐王朝亦是如此。因九嶷山在道州辖区,作为道州刺史,他在祭奠舜帝陵时,不仅怀着崇敬之情,也夹杂着现实的疑虑与忧思,表现为对舜、祭舜处于敬仰与疑古的纠结之中。元结希望朝廷不仅是仪式上重视舜,更是希望在政治行为上践行舜的思想——仁政爱民。这样,其思想与行动就处于纠结状态,表现在文字中就颇多隐微讥讽之意,其道州系列论舜文中亦如是,文中呈现颇多隐谕性艺术手法;另外,他对古来有关舜、九疑山的传说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诸多疑古之思。  相似文献   

10.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与宁远九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崇尚舜帝,登临九疑,表现了积极入世.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态;九疑山也是仙真羽客蜕形之地,故李白来此地求仙炼丹,追求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湖南九疑山旅游区以舜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与具有美感的典型山岳自然景观相匹配,资源品位高,特色强,可开发潜力大。九疑山旅游区的开发应注重舜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具体开发方向为远古生活街与远古园林、祭舜盛典场面、瑶寨风情和“原始”特色的生态旅游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舜帝最后一次南巡是否到过苍梧九嶷山,这直接关系到舜帝是否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北方某地出于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提出舜帝根本没有到过衡山、九嶷山。本文从传说故事、史实依据、考古发现三个方面,结合舜帝老来南巡动因以及路径分析,认为舜帝南巡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3.
对于虞舜和舜文化的研究,应当从中国早期文明的长度、广度、高度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把古史传说、经史典籍与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进行鉴析与印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思想源头、道德源头审视虞舜及舜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于虞舜和舜文化的研究,应当从中国早期文明的长度、广度、高度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把古史传说、经史典籍与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进行鉴析与印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思想源头、道德源头审视虞舜及舜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认为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道死苍梧、葬于九嶷,应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当时湖南(包括苍梧九嶷)远古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第二是当时的中原和南方湖南存在着文化交流,南来北往的人员流通已很方便。解决了这两个前提,舜帝南巡就不仅可能,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脂批"借省亲事写南巡",将小说与历史联系起来。脂批"文忠公之嬷",意指傅恒的乳母看到 了皇帝的南巡,专指乾隆帝南巡,此批语因本身的独特性而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历史上的康熙帝的第 六次南巡与乾隆帝的第一次南巡,相隔四十四年;《红楼梦》里"太祖皇帝仿舜巡"与"元春省亲",相隔四十 二年,两者相吻合。曹雪芹不可能看到康熙帝的第六次南巡。曹頫不可能是"忆昔感今"者。《红楼梦》的 时代背景在乾隆朝。  相似文献   

17.
究竟如何给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人物虞舜的形象准确定位?史学界、艺术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论文试从武艺的角度切入历史,探讨供奉在九嶷山舜帝陵里的持剑舜帝铜像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独创性,力图从史料中发掘舜帝身上的尚武元素,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舜帝武艺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于家于国所起的重大作用,与读者一道去"发现"(其实是"还原")包裹在虞舜仁德灵魂之外的勇武之躯,以便重新深刻认识虞舜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特质,将一个武功卓著的虞舜形象推介给大家。此外,论文还涉及了对"中国梦"与"尚武精神"紧密联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虞舜文化研究在有传说遗迹的地方陆续开展。为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业,不少地方力争是虞舜故里、活动地、葬地。不仅召开研讨会或论证会,还每年举行祭祀。这是继承历史上争先祖户口的延续,虽争论还会长期下去,但大多已转向虞舜德孝文化的探讨。有些地方的舜文化研究会,还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結合,在海外弘扬虞舜德孝文化。  相似文献   

19.
《九疑山赋》拓本重新面世以来,学界真赝辩论激烈。说赝者多以文章是南宋黄表卿撰写为据。图志、家谱、书典等史料一一否定赝品根据。《九疑山赋》文意、避讳、典故等不符南宋国情民意,而是唐朝盛世情景,景名、词、典等清晰表明是唐代湖广第一状元延唐县九疑山人李郃撰写。李郃、柳公权同朝为官二十三年,关系很好。《九疑山赋》拓本是真品。  相似文献   

20.
众多诗人在《全唐诗》中用不同意象来演绎虞舜与二妃的旷古之恋,寄寓哀怨情致,颂赞舜之德政嘉声。既丰赡文学主题和内涵,又关注湖湘文化之舜德,打造斑竹文化品牌促旅游开发,共扬九嶷文化。从掘帝妃忠贞爱情之价值、兴德孝与湖湘之文化与塑斑竹文化旅游之品牌三个方面,浅析《全唐诗》中的"九嶷"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