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是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从新式教科书的编写到新教育制度的确立,蒋维乔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作为教育家,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近代教育的改革之中,在近代教育变革的关键时期,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都曾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是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2.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而且也应当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末,随着新式教育体制的勃兴,一大批士绅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参与方式,开始以各种途径进入新式教育领域。他们不仅在国内与新式教育活动发生广泛联系,而且跨出国门,留学海外。士绅们进入新式教育领域是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他们的自身需要相结合的结果。他们的活动呈现出传统士绅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过渡性,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身的分化,也加速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5.
近代湖南留日热潮与湖南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5年科举废除前后,湖南士子留日成为热潮。在日中强弱的鲜明对比下,传统变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批留日的湖南士子中被重新激活,学习日本经验发展新式教育,被不少留日湖南学生视为使命,在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传播新式教育科学、创办新式学堂等方面,成为推动湖南教育近代化南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1905年科举废除前后,湖南士子留日成为热潮.在日中强弱的鲜明对比下,传统变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批留日的湖南士子中被重新激活,学习日本经验发展新式教育,被不少留日湖南学生视为使命,在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传播新式教育科学、创办新式学堂等方面,成为推动湖南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院,该书院招录广东、广西两省优秀士子,对学生要求严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注重传统文化和西学等知识教育。为两广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毕业于该书院的广西学生大多成为对广西有用的人才,他们促进了广西近代教育的发展,掀起了广西早期的革命活动。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时期 ,大批西方人员络绎东来 ,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但“其影响在教育方面为最”。他们或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批评 ,或对新式教育提出了建议 ,或直接参与新式教育的实践 ,正确认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教育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 ,这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教育变革中充当了“双面人”的角色 ,一方面由于知识上的优越性和地位上的特殊性 ,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催化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价值观和利益观的不同 ,他们的一言一行又客观上削弱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晚清士子的生活与教育--以塾师王锡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社会的深入,新式教育逐渐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士子的传统生活受到挑战。本文以王锡彤为个案,从其身世与学业、职业活动、经济生活、身份变动等方面,来具体剖析晚清底层士子的生活与教育,探讨近代教育界传统士子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大量匮乏。为填补新式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的师资空白,清政府聘请大批日本教习来华。他们来华后,不仅承担新式学堂大部分课程教学,还积极参与到新式学堂的建设中,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萌芽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教习的来华背景以及在华教育学术活动,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发端中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龙平 《教育评论》2007,(6):120-122
近代中国教育社团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学者将其总结为四条:“清末新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文人士子的结构传统;清末其他会社的勃兴;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①除此之外,外国人在华建立的新式教育社团的影响,前人则未予足够的考虑。实际上,在近代中国,以商人和传教士为首的一批外国人,也建立了一些颇有特色的教育社团,早期的有马礼逊教育会,后有益智书会、中国教育会等,都有明确的社团宗旨、规范的活动内容,有较为固定的经费来源,也有较为完善的组织制度,这些都对后来的中国新式教育社团有借鉴作用。1834年8月,近代首位来华…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l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湖南近代教育的起点比沿海省份晚了30多年,是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才开始出现的。从1897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湖南省内出现了创办近代新式教育的兴学热潮,这一热潮与湖南维新运动相伴而行,也随着维新运动的受挫而告停顿。到了1901年清廷宣布实施“新政”,湖南近代教育才又重新起步。从1902年到民国成立前,湖南办起了各级各类新式教育。其进程是先有师范教育,继之兴办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留学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幼儿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办学的形式包括官立、公立、私立和教会办理等。到了1912年民国成立后,湖南建立了省、县两级教育行政机构,并逐渐完善了各面教育制度。湖南近代教育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快速;二是办学的类型与形式多样,但又偏轻偏重,极不平衡;三是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仍在湖南士子身上发挥作用;四是体现了一种湘人对于新式教育的不断探索精神。湖南近代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湖南和中国培养了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才;二是铸造了一种地方人文精神,提高了湖南自身的地位和品位。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他们传播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译编教科书,解决了兴办新式学堂急需教材的燃眉之急,也把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近代化。他们在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和在学堂任教,尤其是创办新式学校,对近代中国兴办新式学校和进行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确立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代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艰难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清王朝的"新政",是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近代化运动,作为经济文化滞后、信息闭塞的贵州省,也参与到了这场近代化运动之中,其中在教育领域,贵州有下列近代化举措——开办新式学堂、成立新式的知识团体、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推动了贵州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贵州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使贵州近代教育面临着困境。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中的成人法律教育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其从无到有几经曲折。近代中国成人法律教育虽在形式上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但在千百年来封建势力的惯性作用下,在实施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被扭曲,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痛苦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受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余家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主攻教育专业。在英美教育名家杜威、罗素等人的影响下,他以西方教育理念为理据,对中国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批评与反思,在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批评的同时,也注意到近代新式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