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但如果没有前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未知领域时是望而却步,还是do it、try it呢?王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活一辈子,连正经的痛苦都没有经历过,岂不是白活一回?岂不枉走人间?”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就应该敢于挑战自我,决定自己人生的命运,让自己的人生燃烧!文章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成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一话题入…  相似文献   

2.
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嘲笑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实 ,无论从孔子的言行上去考察 ,还是从逻辑上去分析 ,孔子都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是“知其当可而为之”。也正是这种“知其当可而为之” ,才更能体现孔子为“平治天下”而献身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古训就是向来是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反其道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属于英雄的悲剧.是一种悲情冲动下的悲剧行为,是悲剧心态下的悲剧结果.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他的词中展示着他傲然的英雄气概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并在抗争中实现对苦难现实的超越,达到了沉重生命的绚烂。  相似文献   

4.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从道德角度看,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从悲剧审美角度看,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先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涵,继而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再翻转解读,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鲍鹏山 《新读写》2014,(6):51-51
《论语》中的无名氏.最打动我的,是《宪问》篇中的晨门——一个负责早晨开启城门的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相似文献   

8.
在我面前摆着两个辩题: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另一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这两个辩题要分真假的话,我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为真,而知其不可而不为为假。我想,我们应该先界定,何谓知其不可,然后才谈得上是为还是不为的问题。知其不可的含意,应该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客观条件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9.
君王治国平天下,不外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有为,或清静自然垂手而治的无为。“有为”与“无为”都是有效的管理方式,不能一概而论、生搬硬套,要据实而定。天下如此,学校亦如此。  相似文献   

10.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 ,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 ;从道德角度看 ,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 ;从悲剧审美角度看 ,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一批湘乡寒士以程朱理学为“体”,以湘军和桐城派散文为“用”,亦文亦武,苦苦支撑了清王朝的危局。湘乡理学集团人文品格的特征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献身热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拼命精神,“诛天下之贼”的暴力意识。这个理学集团的成员都曾接受贺长龄的影响,与其他理学集团互有联系,遥相呼应,一度造成较大影响。他们在学术领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他们强调“变通”,以“识”补“学”,由“干”出“才”,终于以独特的群体形象自立于历史之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成为晚清的某种“人文样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关羽性格从义士到天神、从自信到骄横、从传统到现实进行较系统的判析,以说明这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悲剧型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一念之间     
人的伟大,是因为人心是博大的。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往往取决于他具有坚强的信念;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在历史紧要关头力挽狂澜,往往在于他具备果敢的决心。“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人定胜天;知其可为而却之,回天乏术。“战阵可以输,但人不可以输。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6.
绍兴一中多次举行过辩论赛,其中的一组辩题就是正方《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反方《知其不可而不为》。面前摆着的正是取自该组辩题而写就的辩论文,读后对这两文试谈一些感受,为行文的方便,对上述两文分别称之为正方文和反方文。正方文一开头先亮明观点,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正确的,而知其不可而不为是一个假命题。我们知道,辩论应该建立在概  相似文献   

17.
向孔子请教     
舒兴庆 《中国德育》2007,2(5):52-53
读《论语》,常过夜半而不觉,不仅被夫子温润如美玉、和煦如春风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赞赏“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中表露出的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坚毅。我突发奇想:倘夫子跨越时空来到今天的校园、家庭转一转,他会说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与屈原楚辞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虽因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格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对命运的思索与抗争却又十分接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的人生抉择,是其悲剧的起点和终点。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对比较研究古希腊和楚文化中的悲剧精神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天命观的集中体现,它是对前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表达了孔子对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性的认同,也表达了对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以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的观点。孔子是自强不息的宿命论者,这是孔子天命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长期封闭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师唯上唯名唯命的思维定势,定于一尊,奉命从事。“带着镣铐跳舞”,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因此,提倡语文教师应有“悟性”,以此冲破思想桎梏,实在是当务之急。提高教师的悟性至少应从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