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2):161-16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而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演化路径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向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  相似文献   

2.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3.
我国媒体把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称为“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把公众对某一些事件大体一致的看法汇集起来的一种话语生成现象,从而形成某种层面的舆论。我个人认为,如果控制得当,网络群体事件是一个好现象。从这一点来说,我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暴力是以网络为载体,用言语攻击的形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思想或心理上对他人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的行为.这种无形伤害他人的行为正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启了一个新的网络群氓时代,网民也得到了"网络暴民"的称号.代表事件有2006年2月的"虐猫事件",4月的"铜须门事件",2007年11月被称作"铜须门事件"翻版的"小三事件".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12):36-39
新闻界围绕着2013年10月发生的"陈永洲事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又是各自信守理念的表达。而透过这种纷争乃至对立,可以折射出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是如何被建构和理解的,以共享理念和话语形成的"诠释共同体"又出现了怎样的分化。共同体是否分化,其实质则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中国新闻界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网络舆情的演化,都具有相似的从群体认同、群体比较、群体极化、群体迷思到削弱社会控制和发生社会侵犯的心理动力学过程。对于作为群体性事件"助燃剂"的网络舆情,可以做出概率预警。舆情预警与应对,不能伤害民意本身。  相似文献   

7.
微博微信的出现为中国民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民众社会参与热情得到释放。但是,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这些新兴词汇的误读也越来越深。本文旨在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的误解现象进行辨析。本文认为,网络民意不等同于民意,群言一致并不代表民主,网络民主只是中国民主的辅助手段,言论自由也并非无限制的,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并不一定就代表正确,更不能代表公意,网络民主应该作为现实民主的辅助工具,起到批判性的力量而非破坏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王聃  黄幸子 《传媒》2023,(14):88-90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性,仪式性的媒介事件,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用媒介事件理论解读中国女排夺冠这一伟大事件,可以看出它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这一事件也构建了“想象共同体”,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认同和媒介事件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目前不断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的实际,就网络群体事件及为其建立专题档案的内涵、建立网络群体事件专题档案的必要性,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金玉萍 《青年记者》2016,(24):93-94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方式.对于同样进入网络社会的少数民族来说,网络政治参与及话语表达将直接影响群体中社会成员的认知框架,形成网络舆论,并影响某些事件的进展,既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导致利益冲突和治理危机.由于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发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其网络政治参与、话语表达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与政治参与动机、政治心理、行动逻辑以及政府的介入方式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其研究现状,探讨其研究价值与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PX事件不同,广东茂名PX事件因其线下游行抗议活动及线上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媒介联动与舆论衍化过程中,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结构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并呈现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泛化趋势。本文通过对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进行田野调研,并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演变过程与事件中的媒介情景营造、重组与标识等相关联,并具有情感表达压抑化、地理辐射弱化、认知群体分化等特征;在传媒作用下该群体的微政治心理也不断面临话语冲突、媒介权力差异及集群无序等风险隐患,影响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合力角度,提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媒介干预进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更加复杂。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活跃群体,在处理相关事件的时候,既能踊跃表达自我观点,也存在偏激行为的倾向,正确应对校园舆情事件,是化解校园矛盾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近期相关社会性死亡事件,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凯瑞以类喻的方式诉说传播即仪式的本质,所以仪式感是塑造认同的关键。现实场域的观影与网络空间的观影构筑着电影的生态空间,观影是一种集体参与式的仪式。个体沉浸于现实虚构的环境中获得体验感,并通过参与、共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性信仰。研究发现,塑造华莱坞概念的想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培植一种集体仪式感,以此来建构华莱坞概念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但现状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知晓并未与华莱坞共同体联结在一起,个体认同的危机感是存在的。培植华莱坞共同体的集体仪式需要现实场域与网络空间的双向联动,集体仪式离不开媒介事件的塑造,以竞赛、征服、加冕的共识性媒介事件来建构华莱坞共同体的权威性,不失为一种塑造认同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21,(9):4-5
算法对共同体的强化与促成算法不仅作为中介在实现一对一的关系匹配与连接,也在建构着群体关系,它对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的影响也开始日益受到关注。像健康码一样,很多基于算法的评价系统,也在将人群进行区分,强化人们的群体归属,并赋予相应的标签,而在进行关系匹配或资源分配时,每个标签会对应着与相应群体适配的规则、套路,因此,算法和标签可能将人们框定在既有的群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固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墙"。算法对某些共同体边界的维护,也是算法权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微笑局长"事件既是一件网络反腐事件,同时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其舆论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前后延续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文章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了各个阶段不同的舆论表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优劣,并就政府治理网络群体事件提出建立政府响应机制、信息公开原则及行政问责机制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浩  吴世文 《新闻前哨》2008,(12):41-44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权力源和影响源。媒介事件经过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将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从整个华南虎照片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网络社群正是借助新媒体事件的解放力量从而实现了自我赋权,并彰显了自身的影响力。网络社群的自我赋权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日常权力仍需时日,而且必须积极地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昕萌 《新闻传播》2022,(14):26-2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也在持续进步。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群体行为,它不仅破坏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还会给个人带来巨大伤害。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里,恃强凌弱事件时有发生。文章以美国社会为例,探讨了网络暴力在新媒体时代中滋生的原因,以及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建议高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状况,规范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呼吁全社会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为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上舆论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20.
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把我们带到了后传播时代。在此之前,人类的传播史可以划分为前传播时代和后传播时代。在后传播时代,传者和受众的极限被打破了。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缩小了。网络对传媒的舆论把关人角色是一种解构。按照传统的概念,传媒至少应该是一个组织机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单位,而网络既可以是一个组织,又可以是个人。过去的传播大多是由组织向个人传播,或者是群体对群体的传播。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网络是不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媒体?网络是不是最理想的传播工具?网络是不是用形式“颠覆”着内容?网络是不是使大众传播变成了小众传播或者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