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中,除了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其余三篇都是不折不扣的科技论说文,篇幅既长,难度亦深——科学术语频率较高,论述也采用科学家思维特有的方式——学生阅读时极可能因知识或思维的断层而出现理解的困难。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读懂读深读透文本。  相似文献   

2.
笔者分析本校初二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调查问卷,发现三大缺失:"断篇"问题、"无趣"交流、"单本"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应通过灵活、有趣、创新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真阅读、深阅读。具体策略有:书海竞帆——用伙伴的力量促读,多元交流——用师生的合作导读,比较阅读——用教师智慧引读。  相似文献   

3.
《项脊轩志》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千古美文,要鉴赏它,必须从诵读开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读透、读深,通其义,晓其情,品其韵,参悟其中,才能借鉴运用到写作上来。诵读——入乎其内,解读文本之本。《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4.
张柳妍 《英语教师》2022,(4):138-143
分析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指出小学英语课堂存在重词句、信息化处理和机械性语篇练习,轻思维培养等问题。结合教学实例,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探究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认为教师应在读前通过图例进行导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学习,促使其在读后质疑,达到发展和提升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语篇教学的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围绕语篇主题、深入文本内容和启迪学生思维三个方面设计课堂提问,融思维能力培养于想象与预测、推断与联想、评判与创新中,让学生真实参与到思维提升的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常常经历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积累——迁移运用等几大环节,其间精读理解则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能力。一、抓住文章关键,引导学生深读思考  相似文献   

7.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8.
谷月  赵岩 《海外英语》2022,(24):168-170
思维品质是当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教师上课的主要资源是教材,教材中每个单元大篇幅内容是阅读,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初中英语教材里的阅读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从“读前阶段——启发思维,读中阶段——训练思维,读后阶段——拓展思维”三个阶段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覃晓舟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群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由一篇阅读走向多篇阅读,由单一阅读走向多样化阅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英语能力。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桥梁作用使独立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从而探索一条群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有效方法,进而提高初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夹叙夹议、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议论文,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和讲授,使学生对议论文产生兴趣,不感到困难;不要在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方面讲多讲深。精讲重点一、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特点。二、用正反事例对比说明道理的方法。精讲难点一个多重复句、两个重迭加深的复句、三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相似文献   

13.
课型结构是一种反映教师施教程序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规范形态。语文讲读课的课型结构指一篇讲读课文的教学结构,即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怎样开始、发展、结束;教师怎样引导、讲授;学生怎样阅读、研究、讨论,怎样学习字、词、句、篇知识,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等——将这些“导”和“读”的活动排列组合成一个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实在是一篇奇文,读此文,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生活作更细致地观察和更深入地思考,而要在学生身上收到同样的效果,应该进行思维训练。于是,第一节里,笔者结合钱先生修改之伊索寓言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去分析,去印证,去对号入座。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给那些笔者没有举出事例的钱先生寓言举出事例加以印证。这其实是在进行正向思维训练。第二节,笔者训练反向思维,并启发学生要能够从看似相同的表象后发现截然不同的本质,增强我们的辨别力,培养我们多向思维的能力,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中“小语文”整体化教读是以课堂“教读”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促听、促说,以读促写——先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矛盾,以促写作能力的提高。它以一篇短短的作品,甚至以作品中的一个小小的段落作为小小窗口,窗口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麻雀虽小”,但一定教它个“五脏俱全”,让学生透过小小窗口,去观察、理解、鉴赏、评价窗外世界——古今中外的,自然和社会的——将阅读作品同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将思维训练同语言训练、同布局谋篇同步进行。“高中‘小语文’整体化教读”,以整体化观点为指导,坚持以“首先从综合出发进行分析再综合”这一…  相似文献   

17.
<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同时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而英语更是有助于促进中国学生发展与汉语有着显著差异的一些思维品质。语言运用的前提是对目标语言的深刻理解。语篇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学习蕴含在语篇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正>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学习来自于问题。要破除习惯于教师提问的思维定势、教师教材的权威意识、简单的文体知识的印证式解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质疑的方法有三:自读设疑,以求读懂;深析起疑,以求读深;产生有创意的问题和见解,以求读活。这三种方法融合多种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体现了思考和表达的个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寻求作文教学创新的基本途径,对培养学生语文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机结合点,加强训练 读和写的训练都属于小学的基本功训练,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读的训练过程是:理解——思维——吸收,写的训练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读写之间的共同点是思维训练.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训练的核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初步形成了理解能力,我便把读写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指导学生学习《白杨》这篇课文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理解教材的内容,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分析归纳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特点,理解以物喻理(人)的描写手法,着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分析作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安排写作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