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毅、寇清杰认为,方克立长期关注中国新文化的体用问题,20多年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综合创新的文化观,方克立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阐释者和发挥者之一。"马魂、中体、西用"一方面是对近代中国体用之争进行历史反思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运用张岱年综合创新论考察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的新收获。张允熠认为,"马魂、中体、西用"论是直接对张岱年运用体用观念阐述"马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观或文化价值论的一种细化和发展,也是对张岱年"文化的综合创新"论在时代高度上的一次重新解读和提升,"综合创新"系综合命题,"马魂、中体、西用"论为分析命题。但这种表述方法也有需进一步推敲和完善其论证之处。刘仲林认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不仅要厘定马、中、西的价值定位,还要关注哲学创新所需具备的要素。张岱年也将文化的综合创新称之为"文化创造主义",并阐明了融会中西、激励精神、创发原则、应用科学四要素,这四要素皆可归结于创造精神。陈卫平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是受到张岱年"综合创新"论的启发,是对其"对理法"的发挥结果。"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对"综合创新"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得"对理法"真髓,不仅指出了三者在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各自的价值定位,也有见于三者既有长短又能互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教授在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中学"、"西学"、"马学"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以体用模式讨论文化问题之有关主张的继承与变革,使得传统"体用"范式从过去的"体用"并举改变为"魂体用"并用。"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对"综合创新"论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充实了"综合创新"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日益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中开创一条中西文化共存共生之路,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应当回答的问题.在拜读李毅、寇清杰等五位老师合作的<综合创新论与"马魂、中体、西用"——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探讨>一文后颇受启发,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共存共生之路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文化挟船坚炮利而来。在顽固派的诘难下“中体西用”论孕育而生 ,然而随着“西用”范围的扩大 ,冲破“中体”之限全面改造社会的思潮已势不可挡。胡适正是站在这个文化革新的前列 ,他以“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勇气试图“再造文明”。胡适的文化思想内容丰富 ,集中体现在文明———文化的整体观、文化的进化观与文化的惰性论、文化心态与文化改造的途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同我们党的前辈领导人一样,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既不是保守主义的尊孔崇儒派,也不是激进主义的反孔批儒派,而是"马魂、中体、西用"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  相似文献   

6.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分野不在于坚持还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对中体西用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维新论者把西政引入中体,把西用引向开民智、兴民权、设议院的变法理论,使中体西用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开拓思路冲击综合──析关于中国未来文化出路的论争刘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经济形态下,如何建构未来的中国文化成了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众多的学说中,比较突出的有“儒学复兴论”、“酉体中用论”、“彻底重建论”、“综合创新论”等等,我认为,以上任何一种学说都不...  相似文献   

8.
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20世纪以来,世界各种文化纷纷在中国亮相。中国文化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范式:“中体西用”范式,“全盘西化”范式,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范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政论”范式,“综合创新”范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呈现这种态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惠能和道元的禅学思想,在“即心即佛”、“顿悟与渐悟修行观”、“佛性论”和“般若思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道元禅学思想既有对惠能禅学思想的传承也有创新。惠能强调明心见性,注重开悟见性,禅修上弘扬顿悟。道元继承如净“只管打坐,身心脱落”的修禅证悟思想,并予以发展,使之日本本土化。道元在禅修实践上主张渐悟,认为唯有坐禅才是佛法正门,在修行与证悟上提倡“修正一等”。两者的禅学思想虽然存在殊异之处,但都旨在阐扬南禅宗的禅理教义。  相似文献   

10.
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方克立编者按: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方克立教授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在一个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征得本人同意,本刊现予发表。今年2月,我在结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在90年代的“国学热”中.确实有人企图用孔夫子...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主体性理论还有一个鲜为人谈及的意义在于,它从命题的理论基点上清晰地划分了“体”与“观”的界限,亦即把观念与本体严格分开来了,这就为我们从本体上破译文学的斯芬克斯之谜提供了可能。主体性理论以人为“体”,而不是视人为“观”。它不把主体与主观混为一谈,也不把客体与客观视作同一。因为主观、客观都是观念,主体、客体同属本体,主观客观都应趋向本体。文学理论中的再观论、表现论的根本缺陷正在于前  相似文献   

12.
论电大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个题目也许会引起质疑 ,电大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身在从事着文化活动 ,又何必专门研究其文化问题 ?作者的意图 ,是着眼于广义领域中的文化现象 ,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达到并体现的文化特征。因为文化是一种综合状态 ,是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的综合反映。从文化的积极意义而论 ,只有达到“文化”的构成 ,才是事物处于优化状态的过程。因此 ,研究电大文化 ,实质上是在研究电大存在的优化模式。这既不同于电大正在进行的教育过程 ,也不同于电大正在播放的电视教学片。似乎更应该把题目定为“论远程开放大学文化” ,但迄今为止 ,在…  相似文献   

13.
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化社会环境的形成、演进的过程,也是现代教学论发展、演进的过程。尽管二者不同步,但二者发生的背景却是共同的,而且,学习化社会环境本身就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背景之一。 现代化、学习化社会、现代教学论等概念的提出,都是一种“射线式”思维的结果。只是这一“射线”的“端点”本身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从历史长河的比较中可视其为一个“点”。“端点”的形成有一个坐标定位,它是在“历史的传统”、“整个世界背景”、“未来的发展”三维坐标中定位的,它的沿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现代化理论中,关于现代化的标准,从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批评和理论中,“体”这个术语出现相当频繁。《文心雕龙》中一百八十余处用到“体”,为全书之最。“体”几乎参与了全书每一个重要问题的论证和总结;而且使用的场合不同,意义往往有所差别。因此研讨《文心雕龙》的风格论,须对“体”作必不可少的辨析。《说文》曰:“体,总十二属也”。即谓“体”是身体十二个部分的总称。《墨子·经·上》云:“体,分于兼也”“体”可释为分,也可以理解为合各部而  相似文献   

15.
创造、创新的主导性因素是思维能力问题,一般来说,创造或创新都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上的创造也是不一样的.西方、东方都有科学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提出来一些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 第一节 创造性过程 一、创造性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研究了各种类型创造思维活动的经验,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论备受西方学者的赞同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在神话学研究领域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古代神话,虽然是先民原始文化的结晶,但它绝不是(或不仅仅是)在时间、空间、内涵等方面囿于原始时代的产物。它有一个经由野蛮蒙昧时代向文明、理性社会进发、生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两极”,便是两种不同的神话表象:一是“原始的、单个的神话”,即独立神话;二是“文明的、综合的神话”,即体系神话。这样一种分类和分型,使得当代神话学研究进入更合理、更科学的认知阶段。西方的神话学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辞典中,许多词都有若干种不同的意义注解。这些注解反映了词的多义性,也反映了词义演变的各种过程。一个词的音和义并不是永远不变的统—体,一个词的实际含义,通常是按它的上下文来确定的。以单词“country”为例,这个词具有“国家”、“国土”、“乡下”、“地方”等意思。  相似文献   

18.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9.
“虚静”乃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隐逸文化内容:即,由隐逸文化角度而论,虚静一语,一方面指陈了一种精神境界,而在现实层面,达到此一境界的有效及最佳途径,往往也就是“隐逸”;另一方面,它又指向了主体“存身”的方式之一,亦即隐逸的实践行为。由此,虚静论深刻地表征了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的人生论这一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关于体育的起源有“劳动产生体育论”、“体育产生多源论”等,也有人提出“需要产生体育论”。在国外有“席勒的精神游戏论”、“列依拉克的巫术论”、“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论”等假说。这些假说各有其理。然而既然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人这个主体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满足其自身这一客体各种需要的过程,故探讨它的起源必须究其原动力——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