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微博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然而,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网名素质参差不齐使微博谣言屡禁不止,对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和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由此微博实名制应运而生,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试图以微博和公共领域的关系为基点,从争议和质疑着手,对微博实名制之于公共领域建构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微博实名制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4.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6.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孙雪雨 《视听》2022,(2):126-128
学者达尔格伦的"结构、再现、互动"三维度理论为分析微博评论区的公共性提供了框架.微博评论区的嵌套式传播在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媒体再现公共议题的权利被分化,普通用户在评论区的讨论可能会倒逼新闻生产,从而设置新议题.微博评论区的技术手段既是用户与媒体、用户与用户互动的基础设施,又是建构意见交互场域的前提条...  相似文献   

8.
政府微博是微博与政治公共领域结合的产物,为更好地构建公共空间,政府微博可以通过内容建设、议题设置、反馈等方式,对公共话语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雪怡 《青年记者》2011,(24):42-43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信息技术取得井喷式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web2.0时代,用户的交互性得到尊重,围观与参与的意识越发强烈.作为web2.0时代的领军产品,微博为大众提供了针砭时弊的互动空间,公共性话题尤其能获得一呼百应的意见表达,无数个小诉求,在微博中碰撞融合,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在互联网的匿名特性中获得准入平等.迅速勃兴的微博为推动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董颖 《传媒观察》2013,(9):41-43
微博,作为一种话语权利的发声工具,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可以对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的公共空间。在微博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与使用话语权的公众并不是统一的。本文试图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内的话语霸权,并对其内在的产生机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人)及海外华人用户加盟微博,使微博平台上隐隐闪现出一个围绕"中国议题"而展开的跨国公共领域。这个领域一般表现为跨国讨论,但有时也表现为激进的跨国动员。作为一种"虚拟的"跨国公共领域,微博频现"政治即娱乐""娱乐即抵抗""抵抗即参与"的媒介景观。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公众舆论,引导包括"公知"在内的"脖友"更为理性地"围观"与"吐槽"。  相似文献   

12.
王颖 《青年记者》2020,(11):4-5
新闻传播格局重构,互联网个体用户成为关键因素近年来,媒介技术变迁,新闻传播格局重构.个体用户成为中心,专业媒体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公共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公共传播机制重新建构,公共传播是通过传统媒体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面对不特定人群的开放性传播,它的传播主体既包括大众媒体,也涵盖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于Habermas的公共领域和Dahlgren的构成性三向度理论,本文探讨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本文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公共领域的格局;从再现的角度看,微博为信息和意见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可视性;从互动的角度看,微博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  相似文献   

14.
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琰 《新闻爱好者》2011,(20):88-89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朱祖熠 《今传媒》2014,(12):118-119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凭借其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操作便捷、用户规模庞大等优势,已经成为了传播公共事件,引起公众讨论和参与,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和行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广义的参与概念,不仅增大了它的范围包括公共形式的接触,甚至延伸至公众所有的特权,因而以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政治参与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同于国外集中于选举的讨论,中国的微博用户的公众参与政治参与范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档案馆微博利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垒 《档案管理》2012,(1):72-74
微博已在政治、企业、科技、新闻报道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应用.文章以新浪微博平台为样本,研究档案馆开通微博的现状、影响力、服务内容,指出目前档案馆微博利用存在意识薄、用户少、影响力小、服务层次低等问题.提出档案馆要把微博建设成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新平台,档案资料征集和宣传的新渠道,发挥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璩静 《传媒》2013,(2):58-59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网络用户的视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发展愈加迅速.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2年5月份,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3亿,超过半数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亿条微博内容,人均在线时长为60分钟左右. 微博在近年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突发事件都是先被微博用户发到网络上,之后被大范围转发、评论,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但是由于微博信息的把关力度不强,很多假信息也被微博无限放大,扰乱了社会秩序,也使得一些网络受众错误理解了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因此,只有了解微博传播的特点,深入探究微博传播规律,才能正确引导微博舆情.  相似文献   

20.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