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的人道理想和境界,但“仁”自身并不能自成体系.“仁且智”既是孔子仁学体系的终成,亦是儒者修身进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2.
写作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化。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偏于引导学生注意“外化”,近年来,“创新作文理念”则偏于引导学生注重“内化”。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坚持引导学生“内化”与“外化”并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心理学“内化”与“外化”思想 ,阐述美术学习过程中 ,加强“内化”与“外化”的相互作用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视知觉 ,思维发散性、集中性及托兰斯创作思维测验 ,找出学生观察、认知、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上的差异 ,从而在教学中制定多种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在观察、认知事物过程中的概括、归纳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促进“内化”与“外化”的转化过程 ,加强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 ,打好美术创作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包含推进其为大众认知理解、认同内化和实践外化三个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基本环节.其中,“认知理解”是前提,“认同内化”是关键,“实践外化”是目的.要围绕这三个环节,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该文以高职生现有的价值观为出发点,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方面论述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最终高职生能够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道德信念不是一下子确立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认识内化和行为外化的交替过程。即社会道德规范首先内化成个人道德信念,又外化成个人道德行为,与此再内化成个人道德信念。道德“内化”就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仁”,同时“仁”的概念意义的生发源'T--~b子对春秋及其之前古代社会礼乐宗法制度的继承与思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秩序其情感基础是孝道和亲情,孟子和荀子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两者情性论殊途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仁”是两者推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教学中“转化”的内涵 这是一个常理: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学出发,从学习规律出发。无论学什么,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低层次到高水平,都是一个转化过程。转化,就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由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构成:内化,就是将客观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知能结构和人文背景的过程;外化,就是将内化成果应用、创造的过程。内化和外化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相辅相成、同步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一、"学情核心"的学理依据阅读教学有一个常理: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才是根本。阅读教学要尊重认知规律,即无论学什么,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低层次到高水平,都是一个转化过程。转化,就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由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构成。内化,是将客观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知能结构和人文背景的过程;外化,是将内化成果应用、再创造的过程。内化和外化又不是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14.
“情理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情感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语文情感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情理合一这种独特的情感范型,来自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存方式。古人认为,无“理”之情是“矫情”,无情之“理”是“伪理”,“理,情之至语也”。“情理合一”的情感形式,构成我国特有的道德情感的价值内涵,它是语文课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核心内容来讲,董仲舒的天人思想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政治思想,而不能把它看作是神学思想。先秦儒者的“仁义”与“礼”,仍然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以“仁”限君,以“礼”齐民,君仁民礼.上下和谐。这就是董仲舒的政治理想。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不存在主次虚实之分。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是儒释道三教内质性因素交织杂糅的综合化身,拟以“三教合一”称之。她的儒教徒特质体现在其忠孝信仰,受儒教教化而体现出的仁、礼等习惯性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以及通过省身洁己以践圣贤之道;她的佛性体现在其出世思想,人生如梦的佛家语调,以及对彻底解脱的通透阐释;她的道教渊源体现在其为天上绛珠仙子谪凡还泪的身世传奇,以及自由适性、清静崇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予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始终贯穿看来自根源的不断被推广、升华的爱,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孔予给世人指出了两条实现“仁”的途径:一条是“忠恕”之道,即由内向外推广爱,使情感升华井最终内化为人的本性;另一条是由外向内、由礼归仁,使理性融入情感并最终亦内化为人的本性。这两条途径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亦可谓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8.
在“软体动物”一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基于前概念设计本节概念教学,确定核心素养目标。为实现素养目标,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的前概念;通过问题呈现科学概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借助实验探究,构建完善的软体动物概念,完成本节学习目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教”思想是孔子提出、倡导的一种以道德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思想。它主张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从事管理工作,因而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为政以德”的观点。其核心实际上是“礼”和“仁”的思想。“礼”就是外在于人的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仁”就是内化于人心的道德信仰。前者维护社会稳定,后者维护宗法等级。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化民成俗”。单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讲,孔子所谓的“化民成俗”就是一种管理策略,即把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转化为符合礼乐之道,形成一种社会的民风土习。他把管理行为道德化…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