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云  王震 《华章》2011,(35)
胡梅尔《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古典小号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最为流行的一首,是小号为数不多的古典经典作品之一.本文将研究胡梅尔《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的演奏技法,结合演奏实践,对吐音、颤音、装饰音等一系列技巧进行归纳,并对这些技巧在这首协奏曲的运用作分析,以探讨其中演奏基本要素和音乐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
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西方音乐领域中出现了一位执着于古典传统的音乐家,即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其所作的《幻想曲集OP.116》是创作晚期的钢琴作品,主要是随想曲和间奏曲共同构成的。其在创作的晚期,创作的题材主要是精炼和短小的音乐,在精辟简短音乐的基础上,对哲学思想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3.
作为贝多芬的晚期作品,0p.109具有音乐的多重性,既有亲切浪漫的情调,美妙如梦的意境,同时又保持了古典的严整形式,简约和谐、优雅美丽,像是经历风雨苦难之后的平静与升华,具有极为丰富的音乐表现,为演奏家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弗朗次·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古典时期"维也纳三杰"’之一,其一生多产,创作了近60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奏鸣曲Hob.XVI/50作于1794年-1795年间,是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代表作。该奏鸣曲欢快明亮,秉持着海顿音乐所特有的生气勃勃与热情幽默。因此,演奏者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海顿时期的音乐特点及演奏风格,才能更好地抓住演奏海顿音乐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杜琳 《文教资料》2014,(21):76-78
谈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世人无不称赞他中、晚期作品具有非凡的创作力,而对于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Op.18)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大抵是因为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过于"古典",没有突破古典主义的规则。然而,作曲家晚期成熟的创作手法总是源于早期探索性的创作,因此,文章从规则内的创新这一视角探析作曲家在古典规则之内进行了哪些突破与创新,恰恰是这些创新性萌芽的产生,才使得贝多芬成为横跨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大师。  相似文献   

6.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虽然身处浪漫主义时期,但仍坚持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古典与浪漫的交织在他晚期的钢琴小品中尤为明显,本文以钢琴小品OP.118为例,分析古典与浪漫二重性在其创作上的展现,以更清晰的线索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部古典与革新的结合之作,音乐框架借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态,但曲式内部的篇幅大小与经典的古典曲式大有不同,作曲技法则更有着新颖独到的见解,既表现出他对古典形式的尊重,又灵活的运用了印象主义特征的音乐结构,通过奇幻多变的音响效果及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塑造出水的各种形态,如喷泉、瀑布、溪流的音乐形象.究竟哪种理解或是那...  相似文献   

8.
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1756-1791)的钢琴音乐在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深处隐藏着一种令人心怀敬畏的感情。本文通过对莫扎特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莫扎特的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的剖析,最终可以把莫扎特晚期对封建贵族的那种叛逆的情感强烈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贝多芬奏鸣曲中期op.57和晚期op.109的异同,着重从音乐创作背景的异同、曲式结构的异同、音乐表现的异同、演奏技巧的处理异同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比,体现贝多芬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征与风格的变化,突出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心态平和转变。  相似文献   

10.
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的作曲家,他的九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拥有重要的位置,对研究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有很高的价值。本文对胡梅儿钢琴奏鸣曲进行了作曲技术理论分析,阐释了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以期使大家更多地关注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11.
《钢琴奏鸣曲》op110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他的《钢琴奏鸣曲集》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作品也是让人令人深刻的,在风格上与之前的作品也大为不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思考,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他同样投入了大量情感。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开拓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本文分析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特点,并对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的演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勃拉姆斯作为最后一位德奥古典作曲家,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他的创作既师承古典传统,又吸取了民间音乐的精华。透过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我们能够看到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也能体会到他个人内心世界当中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贝多芬晚期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对比,来阐述贝多芬在创作技法上的个人风格,以及贝多芬对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宋欣语 《陕西教育》2009,(7):141-141,104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风格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个性特征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充分认识其晚期的作品,才能在演奏中正确的把握其晚期音乐的精髓和风格特征.本文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复调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期望能对他晚期的创作理念与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有充分的文献材料显示,19世纪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曾一度地热衷于印度古典智慧文献。然而,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及环境保护论者,他早期乃至终身都痴迷于中国哲学的事实却鲜为人知。19世纪30年代,在波士顿可以找到中国古典文献的法译本。梭罗就读于哈佛大学时曾热切地阅读了那些法译本。从哈佛毕业后,他仍孜孜不倦地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并对孔孟的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引用此类文献,并将它们从法文译为英文发表在文学杂志《日晷》上。19世纪早期就有大量的中国古典文献涌进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众多图书馆,法国汉学家J.P.A.雷慕萨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文献的书,这些书当时在有教养的美国人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此外,让-皮埃尔·纪尧姆·鲍狄埃所翻译的大量法译本也在美国广为流传。在梭罗隐居于瓦尔登湖畔之前,他已经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汲取中国文献的精华。事实上,他的著作大量引用了中国文献。在热衷于鲍狄埃著作的同时,梭罗还大量吸收了流传于新英格兰地区的东方文献的其他版本,包括大卫·科利翻译的《四书》以及乔舒亚·马什曼译著的《孔子的著作》。通过这些研究,这篇论文进一步阐述了这段历史,揭示了中国古代理想、尤其是那些关于自然的思想对于梭罗这位作家和伟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卡巴列夫斯基作为俄罗斯当代的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在钢琴音乐的表达上既具有俄罗斯风格,还在古典与浪漫中不断徘徊。二十世纪出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因其风格多变、曲调复杂而著称,同时也是卡巴列夫斯基最为喜欢的作品之一,本文我们主要分析其《24首钢琴前奏曲》中Op.38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贝多芬的晚年作品是该作曲家最伟大的艺术结晶,其晚期风格是他最伟大的艺术创造.贝多芬的晚期创作不仅达到了他个人的艺术顶峰,而且也标志着整个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至高点.  相似文献   

18.
弗朗兹·舒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早期的代表人物,于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他的音乐创作深受维也纳古典音乐以及新时期音乐思潮的影响,而《a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5年,是其音乐生涯中期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沿用了古典奏鸣曲体裁并加以创新,其抒情风格格外鲜明,戏剧性也更为突出,本文在分析该作品时从其风格特征入手,...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成名作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开创了现代音乐与古典曲武的完美结合,堪称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也对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启发作用.再当今全球音乐界所提倡的民族音乐"世界化"的浪潮下,本文试图从对乔治.格什温的成名作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的初步分析中去找寻一些民族与古典相结合的平衡点,希望能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肖复兴 《中文自修》2004,(11):29-29
说起古典时期的音乐,不能不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是那个时期的音乐三巨头。说起他们,真是非常的有意思。1750年,海顿18岁,写出了他第一部作品《F大调短小弥撒曲》,叩开了古典时期音乐的大门。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刚巧在那一年去世。而莫扎特去世和贝多芬出世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