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理念精神,2022年10月26日,教育部发布《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在政治、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教材教学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是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让成长中的青少年理解“双碳”理念,并把这一重要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和意识,仅靠讲授相关概念知识是不够的。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借助项目化学习策略,探索在校园推进“双碳”目标落地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中由于绿色低碳理念渗透不足、绿色属性体现不够、绿色考核机制缺乏导致的学生绿色低碳意识薄弱、绿色低碳技能匮乏等问题,文章围绕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考核评价方法优化等内容,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理念融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途径,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助于促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绿色低碳生活环境,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发学生的科研奉献情怀,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示范辐射作用,结合课程思政先进教学方法,将绿色低碳理念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修订实验内容,开设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捕集与存储特性教学综合实验。包括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及二氧化碳压缩过程热力学分析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推进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孵化地建设,以期为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不仅是一项国家战略,而且是一项面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契约。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国家技能体系形成的重要方式,既是“双碳”社会契约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又是影响其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通过促进绿色法治行动、提供绿色公共服务、参与绿色民主决策、开展绿色教育实践等,在“双碳”社会契约建构过程中能够发挥保护、供给、参与、权力生产等宏观角色。建构赋能“双碳”社会契约的育人路径,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聚焦“双碳”契约诉求,建立纵向一贯衔接、横向多元辐射的绿色低碳专业群;倡导“双碳”契约精神,建构包含绿色责任担当和绿色实践创新的绿色低碳素养框架;培养“双碳”契约素养,开发搭载融合、跨课程、跨学科的多元绿色低碳课程体系;践行“双碳”契约行动,创设反思性的人文环境和绿色环保的物理环境,创新绿色低碳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袁靖艳 《科幻画报》2023,(3):197-198
目前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应对环境变化的决心。[1]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双碳”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背景下,立足本职,将“双碳”概念融入科学课堂,将“低碳”理念在学生中普及开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在科学课堂、科技活动中不断渗透“碳”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理解“双碳”的内在原理,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探寻绿色低碳的有效方法,真正践行绿色低碳路线,为“双碳”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地理是渗透“双碳”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地理课程中渗透“双碳”教育是发挥地理课程综合育人价值,丰富“双碳”教育实践经验的有效探索。文章解读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双碳”教育内容的内涵,并以“何以为家”主题为例,以理解我国的“双碳”目标和参与“双碳”行动为教学内容,进行了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最后提出了高中地理课程渗透“双碳”教育的建议:拓展渗透“双碳”教育的空间,使课程活动落到实处;丰富渗透“双碳”教育的“影响源”,使课程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提升渗透“双碳”教育的视野,使课程情境完整连续。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碳”目标,以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基本原则,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挖掘“双碳”目标与宏观经济学传统理论的契合点,探析了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理念,诠释了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政策选择。在讲授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践行节俭,引导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绿色低碳经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地理学科的跨学科特性决定其与“双碳”目标实施具有很强的知识关联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湘教版教材为例,梳理教材与“双碳”目标契合的知识点,围绕“双碳”目标确立系列教学主题,并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主题为例开展主题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设计“低碳出行”“低碳能源”“低碳种植”三个探究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目标项目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深度探索,在真实案例中理解低碳原理并提出降碳举措,培养学生树立低碳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新举措,也是对地理教学研究的新探索。文章从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可行性出发,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双碳”教育元素进行解读,并以“气候变化”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以期树立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责任意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福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及绿色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福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对福建推进“双碳”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于福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分析企业减碳规划和实施方式,发现当前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存在内动不足,治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限等主要困境。借鉴安踏集团等晋江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案例,提出积极引导履行社会责任、适当的环境规制与绿色激励并行等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绿色校园创建是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生动实践。当前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在理念宣传、项目建设、教育体系等方面缺乏全面性、持久性和系统性。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推进,在绿色发展理念宣传、绿色校园项目建设、绿色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着力改革,是实现高校绿色校园创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确认,国家、政府及社会各领域需要以“双碳”为目标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企业与消费者作为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构成,其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趋,是生态文明建设、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针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可从战略、技术、经济与政策层面落实激励措施,促使其转变行为,更好地落实“双碳”目标。针对消费者行为转变,可从体系、社会、教育、行为层面开展消费风尚培育、生态意识教育等措施,激励与引导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新课标新增“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以社会议题“碳中和”为主题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碳中和的概念及其意义,经历搭建碳循环模型、探讨实现碳中和的方案、提出低碳行动计划并开展宣传活动,能够提升初中学生探究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社会责任担当,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支点。须立足课程思政教学阵地,注重挖掘粤港澳大湾区课程的“家国”元素,实施体验式教学,融入岭南文化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特色实践,举办校园主题活动,组织红色走读活动,创新虚拟实践活动;升级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大湾区爱国教师队伍建设,搭建粤港澳红色文化资源库,以加强课程思政组织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轻量化”的体验方案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打开了新窗口。文中通过“探寻太阳系的奥秘”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探讨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VR课程资源的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策略。实践结果表明,适切应用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科技实践活动的效能,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二十大报告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精神,发挥地理学科在落实“双碳”的目标教育上的重要担当和责任,我校开展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该研究设计了“地理+通用技术”的学科融合课程,以校园的劳动基地实验田和温室大棚为情境,结合两个学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中的地理,增强地理课堂内外的实践性,促进“双碳”的教学落地,努力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面向低碳教育的地理实践活动具有厚植核心素养、响应“双碳”目标、落实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意义。围绕横林镇大气环境变化从时间尺度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调查访谈认识过去大气环境状况;实地考察和感悟工业生产、交通出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通过撰写提案、校内外宣传、践行低碳生活等方式促进学生为大气环境保护做贡献。低碳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探索,可为一线地理教师开展低碳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绿色大学的内涵和特征 绿色大学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绿色理念”的教育和宣传。要发挥高校教育宣传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育和管理工作渗透,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甚至开展环境教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师生树立绿色校园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优秀人才。二是“绿色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即发挥高校人才众多、知识密集的优势,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强环保科技的研究与创新,促进环保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绿色校园”建设和营造。以校园硬件建设为依托,提高校园绿化率和植物多样性,采用环保技术和标准,搞好污水、垃圾的处理,整治校园污染,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19.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高校应研究“双碳”目标提出后对金融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目前金融学人才培养面临的“绿色”师资队伍薄弱、缺少与零碳金融直接相关的课程和教学资源等的挑战,实施强化教师“双碳”意识、建设零碳金融学科团队、完善课程体系、开展零碳金融相关的课程建设、搭建协同育人的零碳金融实践平台等教学改革举措,以适应零碳金融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正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文章从课程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实训题目拟定、教学思政元素设计、思政资源库建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五方面对焊接工艺设计实训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以增强焊接工艺设计课程立德树人效果,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