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传统孝文化具有的十大特性:1、久远性。《二十四孝》记载了从尧舜时期到北宋后期这段历史的二十四位孝子事迹。其中第一孝便是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取材于《史记·五帝本纪》。虞舜是我国上古社会五帝之一,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可见我国孝文化起源具有久远性。2、普遍性。从《二十四孝》人物看,孝子生活的年代、地区、身份、地位、年龄各不相同,因此孝文化在中国具有普遍性。一是孝无年龄大小之分,老莱子七十戏彩娱亲,陆绩六岁怀橘孝母。二是…  相似文献   

2.
“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于2012年9月26-27日在湖南永州宁远召开,参会学者70人,参会论文54篇。清华大学教授、海内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提纲挈领的风格,讨论了9个方面的问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唐之享会长的文章《促进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试论舜帝南巡的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从历史意义与精神遗产等多方面,探讨舜帝南巡在民族融合中的伟大贡献。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谢玉堂会长的长文《舜葬九疑的新思考)),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1)舜在百岁高龄的晚年为什么还要去江南巡狩?(2)舜为什么身葬九疑?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虞舜与九嶷”,会议收到“舜葬九嶷”主题论文14篇,“舜帝南巡”主题论文4篇,合计论丈18篇,是近年来关于虞舜与九疑山关系问题的最为集中的探讨,论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突破,为今后的递进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外,在“舜文化”的文化史研究、“舜文化”的精神史研究、“古史研究”、“家庭伦理、勤政廉政、和谐社会”研究、“舜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文学、诗学、美术”研究等6个方面,也有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是目前近现代虞舜研究最全面的文献汇编,所编文献内在地体现了近现代虞舜学术话语的百年嬗变历程;在发掘整理近现代虞舜研究文献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从不同角度反映百年来学者对虞舜研究的多方面认识;在虞舜知识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出多元学科聚合的典籍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们学校有一门校选课,叫做《中国孝文化》。我宿舍有人选了这门课,我跟着去听过一次,课堂的老师在讲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对朋友说,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部分程度上扭曲了孝的本质。朋友反问我,孝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指南,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例如对待《二十四孝》这样的古籍遗著,就应该这样. 《二十四孝》,元代成书.老辈子的人们中稍通文字者,多识之.他们往往把这些故事给家中的孩童讲述,意在教给孩子们“行孝之道”,要他们学做好人.这些故事是:虞舜孝感天地;老莱子戏彩娱亲;郯子鹿乳奉亲;子路百里负米;曾参啮齿痛心;闵损芦衣顺母;刘恒亲尝汤药;蔡顺拾葚异器;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亲;丁兰刻木事亲;姜诗涌泉跃鲤;陆绩怀橘遗亲;黄香扇枕温衾;江革行佣供母;王裒闻雷泣墓;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吴猛恣蚊饱血;庚黔娄尝粪忧心;崔家妇乳姑不怠;黄庭坚涤亲溺器;朱寿昌弃官寻母.这些故事,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写起,着重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表达了对白话文的极力倡导和对封建孝道的无情批判。《父亲的病》写的是父亲的治病过程,主要表达了对庸医故弄玄机、贻误病情的痛恨,以及对病中父亲的复杂情感。《父亲的病》中对孝道的思考与《二十四孝图》中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实则是一致的,关于孝道共同的思想内核让这两篇作品有机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7.
娥皇、女英为帝尧二女、虞舜二妃,其事迹载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六大文献系统及其他多种古书中。二妃与虞舜的感情故事,被称为"中国恋爱文学之祖"。文章谨对古书所见二妃名字、称号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孝"故事存在于三个系统中,分别为《二十四孝诗选》系、《孝行录》系和《日记故事》系。《日记故事》成书于元代,明清时期被大量刊印,其"二十四孝"故事成为明万历以后全国最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题材,甚至成为后来"二十四孝"故事的通行版本,也对后世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重新审视《二十四孝》之原因有二:其一,源于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其二,源于鲁迅先生上世纪2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将孔子及儒家的孝道推至极端的,当数《二十四孝》。”身处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社会,在举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重读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并回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备受国人推崇的“二十四孝”故事,不禁感慨万端。本文从图解《孝经》思想的“二十四孝”故事入手,反观其深远影响,为进一步重估其当代价值取向而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典籍《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永州潇湘庙是湘江沿岸迄今仅存的湘妃庙之一,文章对庙宇沿革及其碑刻等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史实,对王祥行孝故事神化的过程进行了挖掘分析,凸显了个人需求与政治需要是产生这种道德神话故事的深层原因,揭示了掩藏在道德神话背后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2.
诚信不仅为个人之立身之本,而且为社会秩序之本。就人伦关系方面来说,无论是做儿子、兄长、丈夫,还是做大臣、国君,虞舜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完美地诠释了他所承担的每一个社会和家庭角色。虞舜的诚信美德具有重要启示,受其启发,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观,齐景公深表赞同。虞舜的诚信美德给当代提供了重要启示。如果每个人都像虞舜那样拥有诚信美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国家就会更加强大,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3.
张鸣 《教师博览》2014,(2):49-49
<正>眼下,随着儒学的再次复兴,《二十四孝图》也再次走红,好多旅游点,都张挂《二十四孝图》,很多地方,为儿童讲授儒学经典,不仅有《弟子规》,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好多人眼里,提倡孝道,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事情。鲁迅先生曾经撰文,特意表达了对《二十四孝图》故事的反感,特别反感这些故事体现的虚伪和残忍意味。"老莱子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则用彝族文字记载并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州境内的行孝积德故事的概述和分析,概括了该故事类型的特征、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故事发展情节方面还是在人物描写刻画方面都十分深刻且形象。《水浒传》通过演绎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展的整个过程来对起义英雄人物形象和性格进行塑造。比较典型的人物有林冲、武松、宋江等英雄人物,而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刻画可谓是淋漓尽致,就《水浒传》中的武松人物形象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探讨《水浒传》整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和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16.
虞舜时期,是我国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形成,此时,“法律”统一创制,处罚习惯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处罚原则形成,设置“士”职及“监狱”的创立,开了中国法制社会的先河,对后世立法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其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文章对六大文献的可信性与纪事特色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青年才俊肖献军,结合《尚书·尧典》《尚书·舜典》《山海经》《史记》《竹书纪年》等史料,融汇屈原《九歌》、刘向《列女传》及古今湘妃题材各式文学作品相关内容,辅以流传民间的湘妃故事传说等元素,为“我”所用,大胆想象,合理虚构,用历史小说形式诠释“我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可谓立异标新。《湘妃怨》,主题集中,构式新颖,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比较成功地为读者开通了认识虞舜湘妃形象的另一渠道。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拓展和演绎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自2015年上映便以良好的口碑受到观众及媒体的极大关注,开启了新时期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和发展之路。而该动画电影成功的关键是对经典形象的重新设定,无论是高、帅、酷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完美”英雄形象的创设,纯真干净、勇敢善良的唐僧原型江流儿形象的重塑,还是反派“混沌”妖王动画形象的塑造,在栩栩如生的经典形象的设计中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影片看点十足,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