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对董仲舒的评价褒贬皆有,但总体来说褒的层面占相当大的比重。朱熹给董仲舒的评价重视他的“正谊不谋利”的儒学思想。以朱熹流传下来的文本来看,他对董仲舒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理学、礼学和史学三个角度。这三个角度揭示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学之间的区别,侧面也表明了宋儒对待汉儒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一、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教育评价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2.多元化原则。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实效性原则。评价必须具有实际意义,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摆花架子、图形式、不切实际。4.情境性原则。评价活动都是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对教师评价中的权力与人性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教师进行评价,使用“奖惩性评价”还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只是手段而已,这取决于我们在一定背景和具体任务中是采用规制的态度还是采用鼓励的态度。所谓消极的或积极的行政管理倾向,并无褒贬之分。认为是一种“倾向”,是因为真实的评价情景总是发生在两个极端之间“程度的连续体”上的,没有截然的分割,对一项具体事务而言,我们只是偏向于一头,又依然兼顾着另一头,或者说,是一种“权变思想”。因此,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把握,教师是这样一种人,他必须是体面的人,但又是迟迟得不到成就的人,这是因为这种职业是在成熟与不成熟的关系中“再生产人”的劳动。由此,我们行使权力,可以在把握真正的用于评价教师的价值准则的基础上,使用或创造各种各样的具体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学评价是学校里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现象。比如,观摩课之后要进行“评议”;听了课要“交换意见”;优质课竞赛,评议委员会要“评出结果”;学校在期中或期末要进行教学“检查”或“总结”等等。诸如这种评议、交换意见、评出结果、检查或总结,就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是否达到了一定质量要求的判断。换句话说,“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  相似文献   

6.
过去对董仲舒灾异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天人感应部分,对于他具体如何推演灾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仔细考察《汉书?五行志》所载董仲舒说灾异八十三事,我们可以归纳出6条其推演灾异背后的原则:阴阳理论是董仲舒推演灾异的第一原则;分野说是董仲舒推演日食的重要理论基础;五行说不是董仲舒推演灾异的理论基础;罪在外者天灾外,罪在内者天灾内;罚“甚罪当重,简罪当轻”;不时不灾  相似文献   

7.
学界长期忽视了董仲舒仁说思想在政治治理领域的研究。董仲舒首先为其仁说在政治治理领域的展开设立天道论依据,以“天”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表达出的喜悦之情与仁爱之心论证仁政存在的合法性。其次,董仲舒仁说思想的应用体现在现实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第一,在政治施行方面,遵循德主刑辅的原则;第二,在王道教化目的方面,希望人民遵循礼义的原则;第三,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求统治者不与民争利。最终,董仲舒的仁说思想不仅继承发展了先秦仁学理论,也影响了后世《白虎通》中仁说理论的建立,使得《白虎通》在天道与人道两方面均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仁说。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推崇儒学”“重视教化”。董仲舒于《贤良对策》中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可见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及推重程度。董子强调仁义之道,主张重德轻刑。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教化,与其所持之人性论密切相关。董仲舒在《贤良对策》的三策中,针对教化或作原则性概述,或提出具体的主张。董仲舒崇儒重教极具现代意义。儒家思想切于民用;为富而后教在今日尤宜重视;为改革选吏制度、不与民争利之主张仍富有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董氏学”思想对其《孔子改制考》的撰写有着深刻影响。为了证明孔子具有“改制”的资格,康有为借董仲舒之口来塑造孔子为“新王”的形象。同时,他还证明孔子的“改制思想”通过“口说”流传下来,而能够接续孔子“口说”的,则是董仲舒。他认为“托古”是孔子改制的重要特征,孔子的“托古”思想依靠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0.
鉴于目前学术界在风水评价中存在着诸多误区,本文对风水价值的评估提出了两大原则─—“风水文化体系”评价原则和“风水全息效应”评价原则,以此作为正确评价风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分别有传。不同的是,《史记》中是合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则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并高度钦许。究其原因,除了家学渊源、历史观存在差异外,重要的是时代思潮变迁所致。汉朝对儒学的热衰促使儒学从“百家”到“独尊”地位的转变,影响了包括司马迁、班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课堂评价语不能简单、机械地一味赞扬,更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惩罚。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加强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与协商,需要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既要遵循“合作原则”也要注意“礼貌原则”,违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势必破坏言语交际的公正性,势必给知识的传授、师生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选择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方法和观点,于是,对学生的“无错评价原则”应运而生。一、何为“无错评价原则”“无错评价原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并不是说做错了也是对的,而是一种无责怪原则。就是说,学  相似文献   

14.
以“三统、三正”的循环论,论定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之形而上学的天道观与历史观,是错误的。董子的社会历史哲学是“继乱世者其道变”的不断更化的历史观;一切论定董仲舒的历史观为循环论者,实际上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他对“汤武革命”的肯定;其历史哲学方法论是“举往以明来”;是“治国者以积贤为道”的政治论。概括起来即是:依照“三统、三道”不断更化的辩证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活动课程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浙江省海盐县三毛小学构建的晨间活动评价体系紧紧围绕“亮化评价原则”“优化评价内容”“凸显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形式”四个要素,凸显了素养评价的过程性、整体性、综合性,很好地提升了少先队员的素养,推动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对学生的评价要像一个“泵”,不断给学生加油,而不要成为“筛子”,使一部分人成为失败者或淘汰者.教师要科学地操纵这一“泵”,让它更有力地把更多的水吸引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评价“后建构”课堂教学成为当下研究者的重点探讨话题.通过对“后建构”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解析,提出了设计“后建构”课堂教学评价的五个原则:过程性原则、结构化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多元化原则,并指出了“后建构”课堂教学评价流程设计:立足整体分析,明确评价目标;依托不同课型,合理设计量表;关注过程评价,形成评价反思.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地作出改变,需改变过去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学生发展“为依据的评价方式.评价应遵循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标准非模式化原则,全面性原则,形成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激励性的原则(可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规范教学评价 促进语文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范教学评价机制,公平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近几年,学校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形势,课堂教学推出了“四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很好地推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又推出了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量化标准,使之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它的目标和任务,王者或政治脱离了此目标和任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