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湘南地区12个传统村落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割模型分析,选取可理解度、连接值和平均深度值3个指标,对村落的整体空间和街巷空间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特征同时受地形与水系的影响,地形较为开阔和平坦的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较强,分布在狭长山谷及蜿蜒绵长的水域两侧的村落空间的可理解度较弱;(2)街巷空间连接值最高和深度值最低的区域大多位于村落的中心处,是村落的主干道或建筑物密集区;(3)街巷空间可分为鱼骨状、棋盘状、核心状以及放射状。最后,针对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3点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以卖花渔村为例,运用资料收集法、实地调研法、文本数据分析、空间句法分析等方法获取传统数据和网络数据,从高频特征词、游客情感分析、语义结构网络、空间句法形态变量等方面,研究游客空间感知度、村落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可达性等.结果表明:卖花渔村选址格局、整体布局、徽派建筑和盆景文化存在特色;游客对村落的整体满意度高;但村落公共设施不健全,空间吸引力不均衡,道路可达性低.通过“续—修—塑—新—承”策略,强调对整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文化内核的更新,将盆景文化、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联系,提升村落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以晋中市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和位于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的双核心次密度区;在市域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集中且以聚集为主,分布于晋中、临汾、吕梁三市;汾河流域三大分区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其次是下游地区;汾河流域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且差异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和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句法和GIS理论,以整合度作为可达性评价指标,顾及地铁网络与基础路网之间的关系,引入“可达性吻合度”概念,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进行研究.为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以成都市地铁网络和道路网络为例进行公共交通可达性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IS和空间句法模型可以合理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成都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区域发达程度相契合,可达性随区域发达程度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从关系视角整合空间与社会研究,以福州林浦村为例,通过量化指标综合衡量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结构性、凝聚性、可达性、层级性问题,深入解读公共空间网络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村落公共空间整体形成“三团、两带、多散点”的结构特征;村落公共空间网络具有较高的联通性并以某一公共核心区为中心向外圈层放射状发展;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受到交通骨架的主导、社会活动的型塑、宗法礼制的支配。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量化分析,可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传统聚落为例,空间句法建构可视化聚落形态纬度定量分析模型,从凸空间分析、轴线分析、视域分析等角度,解析传统聚落结构网络系统。 通过计算分析全局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和控制度等定量指标参数,揭示三坊七巷的院落形态、街道形态和聚落形态的空间层级、组织层级、活力层级等特征,以寻找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聚落形态空间层级特征规律,为现代建筑继承传统聚落空间特征提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1):21-28
以101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赣闽粤边际地区(赣州、梅州、龙岩三市33县)为研究区域,使用ArcGIS10.2中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梳理了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客家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呈现南多北少空间分异特征;二、客家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北坡和西南坡;三、客家传统村落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县;四、总体而言,建县时间越早客家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多;五、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受自然、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复兴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晋城地区传统文化丰富,特色鲜明,对该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发掘和保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本文使用Arcgis10.3和谷歌在线地图等工具,对晋城地区住建部公布的6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特点:从县域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分布于泽州、高平,其他地区较少;地形、海拔、河流、人口、中心城镇距离、社会经济等是影响晋城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破碎度指标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破碎化进行测度,并分析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在20个传统村落中,湘西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分布相对集中,现代建筑多散落在核心建筑区的边缘,呈不规则分布,发散性较大;(2)20个传统村落中,建筑景观破碎化最严重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是翁高村、吉郎村和楼田村,最轻微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为寿州村、坳上村和石堰坪村。(3)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总体上中等偏高,且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差异明显,破碎度等级为Ⅲ级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4)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城镇化的推进是影响湘南地区建筑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90个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测算了传统村落总体结构类型和各区域的分布类型,综合分析了贵州省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县际分布、区域分布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规则,注重传统村落对贵州省民族风情旅游效应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保护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有的村落空间布局及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已成为当下乡村规划建设的关键。结合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分析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坚持规划先行、维护传统风貌、创新建筑形象、完善街巷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湘西地区3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多样且完整,不同历史时期存留的传统村落分布都有明显的集聚性,获批的传统村落时间分布以2016年和2018年分布较集中,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三个条带区域,县市空间分布以交界区域较为集中。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了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并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域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文化资源产业化带来的传统元素衰落、文化定位不准、空间形态破坏等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度、空间保存度、历史延续度、物质维持度四个维度构建了旅游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张谷英村文化景观处于比较稳定状态,四个维度的稳定程度差异较大,其中空间保存度>文化传承度>历史延续度>物质维持度。(2)旅游业给张谷英村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有利于精神文化的传承和村落各类空间的保存,另一方面又影响着传统建筑风貌、功能及材质的维持。(3)构建的文化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估文化景观所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各指标的分值可确定造成张谷英村文化景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精准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通道县皇都侗寨为例,采用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特征及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重组可分为功能、形态、结构三个维度;(2)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景观基因重组差异化明显,其中吊脚楼、侗族大歌、侗锦的空间重组最为明显,分别表现为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结构艺术化、空间形态创意化;(3)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重组机制是内外合力作用的结果,政府、企业、村民、游客是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四大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5.
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给传统村落形态更新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视角。文章引入"基核"的作用机制,探讨"空间基核"的概念、特征和应用,并以福建省琴江村落形态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形态更新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下荆江河流是一个耗散系统,其平面形态具有分形结构,这种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之一是河流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如河床与含沙水流)及河流内部与外部环境(如流域)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依存关系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外界的扰动如洞庭湖顶托或各种人类活动(如沿江围垸)等是下荆江河型突变的触发力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典型屯堡普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这一空间特征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相关,并得以延续至今.其中,寨墙寨门、主次街巷体系和中轴主街以及村口塘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项.即寨墙和寨门可以确定出较为规整的聚落边界;主街作为全村的主要中轴线与各条次巷相连,形成尺度差异明确的主次巷道体系,各种重要建筑如村庙和戏台沿主街布置,并紧邻场坝;村口塘则位于村庄中轴线延伸的寨门前,与中心场坝遥相呼应;这几种空间模式所反映出的结构严整、主次分明、层层围护的军事卫所空间组织特征,与历史文献中记载一致,承载了屯堡历史上抵御外敌的重要村落历史记忆;在"屯戍体制"逐渐瓦解后仍能在后代的村落演变中得以保存,仍然是全村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的中心发生地,同时在"屯堡"主体性的延续与重构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了屯堡村落中鲜明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8.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以流域内居民点的分布、水系、道路等矢量数据和DE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同时结合乡镇统计数据、实地调研和采集数据,利用地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与结构形态异质性.研究表明:①道路对石羊河流域居民点的分布影响不明显,水系对流域内的居民点分布有着直接影响,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沿低海拔、小坡度、近水系聚集分布的特点.②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表现为居民点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接,低密度区与低密度区邻接.且居民点分布表现为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征.③居民点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这一条西北线和民勤县-凉州区这一东北线上.居民点空间分布具有圈层结构、轴带延伸的“T”字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北侗是侗族的一部分,由于地域背景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性导致其形成了与南侗有别的文化形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居住建筑、道路、边界、区域等聚落构成要素及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与制度三个视角分析了影响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以及规律奠定基础,为北侗聚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徽州古道是古徽州商贸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其沿线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址、生态景观等相关文化遗产丰富。运用空间技术手段GIS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对徽州古道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态及环境背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一府六县”,黟县文化遗产最多,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以村落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以传统技艺为主;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型,高度集中在徽州古道两侧0.5 km范围内;形成了4个高密度聚集区、5个次密度聚集区、2个次密度聚集区;81%的文化遗产点海拔都分布在400 m以下。自然地理、历史发展、人文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