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取湘南地区9个典型的传统村落,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从传统村落的区域特征、边界形态及道路结构三个层面,构建了多层次、综合性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量化体系,分析了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结构。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村落大多沿道路、河流分布,最终呈现带状边界形态。(2)村落空间整合度都处于较低的范围,道路结构可达性与可理解度不高。各村落整合度较高的部分主要分布在靠近河流水系以及干道区域。(3)村落内部道路呈网络状且布局齐整的村落与其他村落相比,可达性较好。(4)湘南地区形成特色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呈现出村落空间形态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主要受到山水环境、宗族血缘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以卖花渔村为例,运用资料收集法、实地调研法、文本数据分析、空间句法分析等方法获取传统数据和网络数据,从高频特征词、游客情感分析、语义结构网络、空间句法形态变量等方面,研究游客空间感知度、村落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可达性等.结果表明:卖花渔村选址格局、整体布局、徽派建筑和盆景文化存在特色;游客对村落的整体满意度高;但村落公共设施不健全,空间吸引力不均衡,道路可达性低.通过“续—修—塑—新—承”策略,强调对整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文化内核的更新,将盆景文化、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联系,提升村落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有的村落空间布局及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已成为当下乡村规划建设的关键。结合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分析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坚持规划先行、维护传统风貌、创新建筑形象、完善街巷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以晋中市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和位于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的双核心次密度区;在市域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集中且以聚集为主,分布于晋中、临汾、吕梁三市;汾河流域三大分区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其次是下游地区;汾河流域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且差异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和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破碎度指标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破碎化进行测度,并分析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在20个传统村落中,湘西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分布相对集中,现代建筑多散落在核心建筑区的边缘,呈不规则分布,发散性较大;(2)20个传统村落中,建筑景观破碎化最严重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是翁高村、吉郎村和楼田村,最轻微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为寿州村、坳上村和石堰坪村。(3)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总体上中等偏高,且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差异明显,破碎度等级为Ⅲ级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4)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城镇化的推进是影响湘南地区建筑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复兴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晋城地区传统文化丰富,特色鲜明,对该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发掘和保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本文使用Arcgis10.3和谷歌在线地图等工具,对晋城地区住建部公布的6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特点:从县域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分布于泽州、高平,其他地区较少;地形、海拔、河流、人口、中心城镇距离、社会经济等是影响晋城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传统聚落为例,空间句法建构可视化聚落形态纬度定量分析模型,从凸空间分析、轴线分析、视域分析等角度,解析传统聚落结构网络系统。 通过计算分析全局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和控制度等定量指标参数,揭示三坊七巷的院落形态、街道形态和聚落形态的空间层级、组织层级、活力层级等特征,以寻找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聚落形态空间层级特征规律,为现代建筑继承传统聚落空间特征提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从关系视角整合空间与社会研究,以福州林浦村为例,通过量化指标综合衡量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结构性、凝聚性、可达性、层级性问题,深入解读公共空间网络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村落公共空间整体形成“三团、两带、多散点”的结构特征;村落公共空间网络具有较高的联通性并以某一公共核心区为中心向外圈层放射状发展;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受到交通骨架的主导、社会活动的型塑、宗法礼制的支配。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量化分析,可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域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文化资源产业化带来的传统元素衰落、文化定位不准、空间形态破坏等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度、空间保存度、历史延续度、物质维持度四个维度构建了旅游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张谷英村文化景观处于比较稳定状态,四个维度的稳定程度差异较大,其中空间保存度>文化传承度>历史延续度>物质维持度。(2)旅游业给张谷英村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有利于精神文化的传承和村落各类空间的保存,另一方面又影响着传统建筑风貌、功能及材质的维持。(3)构建的文化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估文化景观所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各指标的分值可确定造成张谷英村文化景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精准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化地理学对于"地理"的理解和研究范畴,己经超越传统的地理学,是对基于地理环境的文化空间进行深度理解与符号诠释的学科.民俗学作为研究"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村落内部的口述记忆是获知空间表征的重要途径,表征可以借助记忆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主体赋予外界的自然景观和物理空间以地方性的内部想象、发明与建构,将自身的种种现实需求(如意识形态结构、地方安全感、文化资本)投射到外部世界,产生了村落特有的空间表征,即复杂的空间观念、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以金沙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90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以ArcGIS和Geo_Da软件为技术支撑平台,以均值变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计算最佳统计单元,提取地形起伏度,并探讨地形起伏度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金沙江流域地形起伏度大致呈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分布规律,且地形起伏度与海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整体上,地形起伏度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且呈显著的集聚特征,但这种关系也因地而异,会东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形起伏度虽然较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五华区、楚雄市等地形起伏度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色达县、康定市等地形起伏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村落发展造成冲击,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修复秩序和植入功能的矛盾。本研究探索了传统村落更新中存在的难点:更新工作繁多复杂、传统风貌参差不齐、相关主体诉求迥异等。在问题导向下引入有机更新理论构建了有机更新技术框架,包括搭建有机更新综合体、在空间基因与景观基因理论指导下精准更新以及实施串联式阶段更新。以常宁市中田村为例探索了首阶段先更新街巷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运用多种学科工具对中田村街巷空间展开精准判定、精准修复和精准施策的有机更新工作,为后续更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21,(6):100-103
皖北古村落作为典型的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公共空间营造中存在传统空间衰败、传统建筑材料被新型材料代替、原生态特色逐渐消失、古村落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皖北古村落可以从保护村落物质文化空间特色,设计村落整体形象标志;合理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物质空间创新;合理规划古村落精神空间元素,承载古村落传统记忆;充分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打造古村落的特色产业等方面入手,营造特色公共空间,实现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9,(1):21-28
以101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赣闽粤边际地区(赣州、梅州、龙岩三市33县)为研究区域,使用ArcGIS10.2中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梳理了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客家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呈现南多北少空间分异特征;二、客家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北坡和西南坡;三、客家传统村落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县;四、总体而言,建县时间越早客家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多;五、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受自然、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通道县皇都侗寨为例,采用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特征及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重组可分为功能、形态、结构三个维度;(2)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景观基因重组差异化明显,其中吊脚楼、侗族大歌、侗锦的空间重组最为明显,分别表现为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结构艺术化、空间形态创意化;(3)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重组机制是内外合力作用的结果,政府、企业、村民、游客是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四大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90个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测算了传统村落总体结构类型和各区域的分布类型,综合分析了贵州省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县际分布、区域分布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规则,注重传统村落对贵州省民族风情旅游效应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保护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典型屯堡普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这一空间特征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相关,并得以延续至今.其中,寨墙寨门、主次街巷体系和中轴主街以及村口塘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项.即寨墙和寨门可以确定出较为规整的聚落边界;主街作为全村的主要中轴线与各条次巷相连,形成尺度差异明确的主次巷道体系,各种重要建筑如村庙和戏台沿主街布置,并紧邻场坝;村口塘则位于村庄中轴线延伸的寨门前,与中心场坝遥相呼应;这几种空间模式所反映出的结构严整、主次分明、层层围护的军事卫所空间组织特征,与历史文献中记载一致,承载了屯堡历史上抵御外敌的重要村落历史记忆;在"屯戍体制"逐渐瓦解后仍能在后代的村落演变中得以保存,仍然是全村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的中心发生地,同时在"屯堡"主体性的延续与重构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了屯堡村落中鲜明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研究对象,在整体把握街巷网络形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村寨街巷空间平面形态、空间界面、空间尺度和街巷节点,进而从侧面反映村寨的空间文化内涵。从功能和人文的角度对侗寨街巷空间进行评价,认为村寨街巷空间是村寨文化的容貌,也是村寨旅游文化的核心要素。最后,对街巷空间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探寻民族村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村寨街巷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保护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办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延续的重要表现。以“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从“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和“表征的空间”三个侧面分析目前池州石门高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其存在着三元空间割裂导致进度缓慢、主导力量丧失导致低度均衡无发展状态、游客“凝视”失效导致市场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在统一三元空间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寻找新的力量或契机推进实践工作开展、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力度激活市场动力等方式基础上,重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Depthmap作为空间句法的专用分析软件,正在空间结构分析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杭州郭庄为例,利用Depthmap软件建立模型,对其空间的"可行"和"可视"的2个层面分别作了连接度、深度值和整合度的空间结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Depthmap在定量分析园林空间特性,确定园林空间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