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读《我与地坛》时,忽觉感慨万千。作家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里失去了双腿,内心的悲苦难以言尽。作者这样写,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是啊,二十岁正是“意气方遒”的年龄,命运却对他如此之不公。于是,他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一泡就是15年,他“躲过”了人生最灰暗的日子,“泡掉”了内心最脆  相似文献   

2.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3.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6.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7.
相信每个人读了史铁生的《豫与地坛》之后,都会感到一种全身的震颤,为他的人生坎坷,为他在苦难中的不屈抗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铁生之所以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更确切地说是园子里的那些卑微的生命体给予了作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肉体与精神“伤残”的史铁生冥冥之中走进了地坛.地坛里触目所及的景物又走进了作的心中,给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解读这些景物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作生命的心路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文章中.他讲了朋友的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因出言不逊而遭了人生的挫折,生活中样样待遇都不能与人平等,于是他使盼望能以他的长跑来获得人生的真正解放。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0.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1.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一种在教堂里听牧师布道的感觉。殿堂高耸、烛光朦胧,布道的声音宁静、从容、圣洁、亲切,让你的心超凡脱俗,俯视苦难的人间和人生。这是经历了“炼狱”的凡人的心声,这是大彻大悟后的人生诉说,它的话题是关于生和死的。当代作家如群星璀灿,但惟有史铁生有这样的境界和这样的声音。因了篇幅的限制,《我与地坛》在课本中只选了第一、二节,其实原文共有七节,它展示的内容更开阔、更厚实,我们应当通读一下全文。史铁生曾是北京知青,1967年赴延安插队落户,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此…  相似文献   

12.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生命好像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转了一圈回来,只给了他乡村淳朴的回忆,却永远地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然而他是否也应感谢这个玩笑呢?身体的行走停止了,思想的脚步却愈发地快起来,深刻的思索和文字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给了他的生命又一片飞翔的天空。《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清平湾》等七篇作品。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没有帝王将相锣鼓喧天的祭祀,那只是一个园子,有一些路人,有一些不被重视的风景;它又不…  相似文献   

13.
陈彦米 《师道》2014,(9):56-56
这是一篇纪念文章,王开岭把它编在心灵美学卷里。而我,在这年节打开了它。 本来,王开岭与史铁生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王开岭体验到了他的心境,对他怀有了敬意与亲切,因此,即使是在大过年的,"我"(王开岭)还是会为他的过世感到"空荡,陌生"——毕竟也与他“相识”甚久了,在地坛里。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教学参考书说,史铁生身残后,在地坛中思考着三个问题: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于怎样活的问题,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是一位独特的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从一个残疾人的特殊视角去鸟瞰人生、社会和宇宙,影响广泛,可以说是当代散文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有20多年,最有影响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这样抒情味更重的小说、散文,而虚构性作品影响反而不大。“从清平湾到地坛”,从回忆过去到直面现状到叩问人生,史铁生凭其用心和悟性“突围”自身的局限,“超越”人生的苦难,用“有血有肉的语言”写下生命厚重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1.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从而受到美的激赏并得到别一种阅读方法的感悟。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审美效果。【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屏幕显示:湛蓝的底色,以地坛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与地坛》———史铁生,右下方史铁生坐着轮椅,微笑着。左边字幕: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我与地坛》第一节里,史铁生搏击命运,摆脱阴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  相似文献   

19.
一、文思导引本文第一部分 ,写地坛与我的缘分。它等待我的出生 ,又等待我在它的园子里纵情浏览思索。第二部分 ,是全文的重心。写地坛是“我”内心的放纵 ,而母亲则是我情感的归宿。细腻地刻画出一个知识涵养极深又挚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第三部分 ,以工笔画和蒙太奇的手法 ,细致地描摹地坛公园的环境和景物。第四部分 ,写地坛永伴作者 ,永存作者心中。同时 ,作者借地坛的永恒 ,来讴歌人类的永恒。二、粹语品析史铁生的文章不是出自他的手 ,而是出自他的心。《我与地坛》是他苦难的心理历程的再现 ,地坛则是他从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通道 ,…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教学参考书说,史铁生身残后,在地坛中思考着三个问题: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于怎样活的问题,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教参说,史铁生在地坛里想到的这些仅仅只是个人生存的问题。我认为概述得不全面,甚至没有抓住要害。假如他只是想“生”与“死”的问题,他何不选择上到铁轨上,学着海子卧轨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