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伤文学描述的是历史性创伤事件诸如战争等对个人潜意识的影响。品特的许多作品都隐含了他对创伤精神内涵的思考。通过对《尘归尘》的分析,发现品特戏剧人物的创伤记忆来自二战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历史记忆。品特从当今所有暴行中都看到了它的影子。战争创伤对品特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和人类关系内在性的感悟,是对各种恐惧和威胁的体会和感觉。  相似文献   

2.
由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代表形态之一的文学经典,当前正面临着被冷落、瓦解的危险。当代文学接受机制,主要是指文学研究机制、文学传播机制、文学教育机制等,它肩负着继承、发扬、重建文学经典的历史重任。文学研究机制应该以整个人类文学作为思考背景,不断重建文学经典;文学传播机制应该有意引导、培育文学接受群体;文学教育机制应该强调对文学经典文本的细读。  相似文献   

3.
以往历史学家对疫病与人类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事件关注较少,造成了突发疫情时,在处理疫病问题上无法从以往的历史中寻求到真正有价值的借鉴.近期有资料显示,在探讨疫病对社会,以及历史沿革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已有研究成果问世,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学是对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古代文学作品的总称,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古典文学是人类文学历史发展中宝贵的财富。在对古典文学进行赏析与评鉴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因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分析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可以提高其文学赏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疫病为题材的艺术再度纳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电影,作为一种和文学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引发了人们对疾病电影的极大关注。《最爱》是2011年上映的一部文艺电影。影片既反映了艾滋病人生活的残酷现实,又包含了对人类生命欲望、情欲、物欲的三维刻画。欲望的积极与卑污在这部电影中被放大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营构了本片的三大主题。在世界性疫情面前,重温《最爱》的叙事风格和主题挖掘,对于进一步构建成熟的疾病题材电影制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当下,任何一种疫病的爆发和流行终会将全人类拉进一个共同的命运漩涡之中,应当借助文学的力量,通过研究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的经典瘟疫文学作品来不断提升对疫病的认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采用文献资料梳理法及数据分析法对传入中国的西方经典瘟疫小说进行分析研究,旨在阐释中国对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研究特点及既...  相似文献   

7.
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一场最为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故,这次战争不仅残酷而严重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哲学、文化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理性精神、人性理想和生存命运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激烈的震荡和冲击,促使人们从另一个层次和角度对此进行新的检测和反思,其深度和广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在这场亘古未有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结束的半个世纪里,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一直是战后文学的热门话题,并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文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战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代表着它的基本成就.文学历来就是人类精神的传导,是人类心灵的先声,文学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尺度代表着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反法西斯文学和战后文学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本文将以此为内容进行考察和分析,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87-88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的身体美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崇拜,更是女性美在生态及人类艺术领域、精神领域中重要价值地位的永恒体现。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在人类文化早期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多重文化视角下研究了《紫颜色》中黑人群体经历的身体,心理,民族和历史的创伤与修复历程.探讨作家对美国文化中的两性关系,家庭体系,种族关系以及现代文明的解构和重构.强调女性身体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自我肯定和认同中的作用,彰显出女性同盟互助在实现女性自立中的力量,体现沃克对女性独有特质的信心以及其在修复创伤,乃至人类整体命运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可以说与各种疫病相伴而生。从先民的烧香拜神、祈康祛病到科学日益昌明、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人类为了战胜疫病的不懈努力片刻未停。在与疫病激烈而持久的争战中,人类取得了一场场胜利,但同时,疫病也影响、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历史上,疫病对战争结局、甚至王朝更  相似文献   

11.
民俗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文学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小鲍庄>中通过对社会组织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婚丧习俗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描写让人们对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人性产生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凡是解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谁都没有遭遇过像SARS这样传染性极强,对生命危害剧烈,来势如此凶猛的疫病。当SARS疫情袭来的时候,它给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造成的巨大冲击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人们把SARS疫情称作一场危机,因为它破坏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面对疫情造成的危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献身精神确实令人敬佩。同样值得我们敬佩的,还有这样的一些组织和个人:面对SARS造成的危机,他们不仅能够勇敢地与疫病作斗争,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把战胜疫病和推动自身的工作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一课与时政热点新冠肺炎疫情的结合,教师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导入新课,带领学生梳理历史上的疫病、总结近现代防疫与医学成就、探讨应对全球疫情的对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问题,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对历史延续性的感知,培养...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情感认知源于身体经验,因此虽然身处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人们对情感的人体隐喻是具有共性的;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风俗的差异又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知体验,因此不同民族、文化中的人们对情感的人体隐喻也存在差异。本文试对比汉日“喜”情感人体隐喻。  相似文献   

15.
《干活的阉牛》是苏珊娜·普里查德的代表作之一,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文学在民族主义文学道路上继续发展和丰富的产物。该书展示了一战后西澳地区的原始自然环境和当地林业工人的生存状态,细腻地描写了伐木工人所经受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生态理论为该作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自然的拟人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机器生产的反思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展示出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联和对自然的敬畏。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如何看待疾病与生死、如何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如何确立人生意义等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东汉建安时期同样疫病流行,建安文人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生死的慨叹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问。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建安文学可以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消解大学生消沉抑郁的心理基础、构建理性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文学的历史悠久,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幸福而美好未来社会并鼓励着人们去实现这一目标。反乌托邦文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二十世纪,是对乌托邦文学的讽刺性的模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阴森恐怖的另一面。有德国良心之称的君特.格拉斯以作家特有的责任感和问题意识,通过他的小说创作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令人恐怖的另一面。他的小说明显受到了反乌邦小说的影响,与反乌托邦小说存在着鲜明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8.
孙梦天 《文教资料》2014,(23):30-31
吸血鬼在人类文化历史中有着悠长的历史,它同样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人们对吸血鬼的构想往往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恐惧和欲望。本文主要追溯了吸血鬼文学的历史,并探讨了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形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身体叙事学在国内学界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作家借助身体这种媒介符号所建构的文本的深层意义,因为考察不同时期的文学想象、处理、呈现身体的方式,可以揭示出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学习疫病史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瘟疫,还能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疫病,认识各种疫病对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造成的影响。新课改后,作为医疗与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学科将疫病史的相关内容放到了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在进行疫病史教学时,教师应当从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入手,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分析,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疫病史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疫病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