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人关系和神人关系分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根本关系。儒家的天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之天、神性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含义;基督教之神具有自然属性、道德属性、内在性与超越性等属性。儒家的人主要是指人性问题和人的道德实践问题;基督教的人是基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一文化母题,来探讨人的理性、有限性和人性的阴影。儒家的天人关系是"天人合德",强调的是人与天、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基督教的神人关系强调神是绝对的主宰,人必须完全服从,信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基督徒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3.
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是:在终极存在上,上帝是绝对的一神,天鬼则不然;在人神关系上,上帝观通过契约形式传达了一种平等精神,天鬼思想透露的则是神与人的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命运上,上帝观所反映的是上帝决定一切的宿命论,而墨家则明确提倡非命说.正确理解这些异同对于深入探究中西历史文化的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是:在终极存在上,上帝是绝对的一神,天鬼则不然;在入神关系上,上帝观通过契约形式传达了一种平等精神,天鬼思想透露的则是神与人的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命运上,上帝观所反映的是上帝决定一切的宿命论,而墨家则明确提倡非命说。正确理解这些异同对于深入探究中西历史文化的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天人相合相分 我们在考察古代希腊人对于“天”“人”之间价值关系的观念时,首先,必须注意区分天人关系概念内涵的两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与物质的“天”的关系;二是人与神的关系,即人与精神的“天”的关系。其次,必须注意到天人关系具有前后变化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天人关系以“天人相合”为表征。后一阶段的天人关系逐渐显露出“天人相分”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其根本观念是一致的:天与人是两个对应的独立存在.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韩强调其相悖相仇,柳强调其相分相对,刘强调其相胜相用.天人同属于一个存在系统,理一分殊,体用不二.天人相分,由此还原为天人相合.韩、柳、刘的不同命题,共同构建起中唐天人关系理论的完整体系,并由此影响了宋人理一分殊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作为其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并认为,天人由气所统,天、人以及联系他们的气构成一个整体。《黄帝内经》中的世界实际上就是这个整体。《黄帝内经》作者认为,该整体是有机的,其存在的形式体现为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在此过程中,生命实现了与天地宇宙的融圆。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相似文献   

9.
上帝热线     
一天,上帝觉得人间有很多人需要他的帮助,所以他就兴冲冲地开通了上帝热线,号码是“1234321”。每个打热线电话的人都可以提一个要求,只要合情合理,上帝就会尽量满足他。  相似文献   

10.
天人是张载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的合一不二以及如何合一又是张载全部探索的重心所在。体用关系又是张载哲学的方法论,在张载哲学中。体用不二不仅是他批判佛老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其解决天人问题的基本方法。天与人是人所面对的两大领域,二者的合一则必须通过各自体用两界的划分来实现;而天人合一任务的实现,又离不开对体用不二原则的贯彻。  相似文献   

11.
一自然美学观受制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民族与西文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不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哲学传统,造成了中西自然美学观的差别“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一种和谐的统一的亲密关系。中国三大哲学学派:儒家、道家、佛教禅宗,都讲“天人合一”,但侧重点不同。儒家讲“天人合一”,是从政治、伦理的立场出发的。孔子说“知天命”、“天生德于予”,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都企图将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归之于“天”,他们的“天”就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形而上学化。后来的董仲舒附会阴阳五行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系统,让政治秩序和自然规  相似文献   

12.
康熙的天道观是他关于客观世界的本原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他和西方的哲学家一样,试图回答客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虽然他没有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提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但他却提出了天、天的作用及其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辨识,就构成了他的天道观的理论体系。然而他的天道观却包含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之天可作"自然界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解。庄子并举"天""道",使"天"具本体意义。在天人关系上,他主张"天人相分"与"人与天一"。此外,为修缮"有为"对本性的妨害,他提出"以天合天"的方法。其天人观是以道家独有的方式对天人合一致思模式进行的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几年以前听一位台湾专家讲课,讲到如何教孩子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他讲了一件自己亲历的事。一他说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讲:“当你考试考了班上第一名的时候,一定不要在班上大呼小叫,因为那会招来同学的嫉妒。如果你抑制不住兴奋,可以给我和你妈妈打电话,我们会真心地为你感到高兴。”当时听他的这段讲述,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觉得是不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得太悲观了。后来,看到一句西方的谚语——“上帝不能到处都存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立刻想起了台湾专家的那段话,觉得这句谚语与那位台湾专家讲的话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即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6.
康熙的天道观是他关于客观世界的本原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他和西方的哲学家一样,试图回答客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虽然他没有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提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但他却提出了天、天的作用及其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辨识,就构成了他的天道观的理论体系.然而他的天道观却包含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1话说那年上帝的儿子考试得了100分,上帝喜极而泣,激动地把手一挥,天空顿时被劈为两半。上帝的儿子觉得好玩,就往一边倒了些墨汁,一边倒了些牛奶,这样人们向天空中看去,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虫妈喜欢牛奶,站在白色一边;虫爸喜欢文学,站在墨汁一边。两人都跟虫虫说着各自的好处,正  相似文献   

18.
我们活着到底是什么滋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主人公安德烈公爵身负重伤,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看着自己头顶上的天空——那是多么宁静、深邃、邈远的天空啊。他似乎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吗?拿破仑也曾看到过这样的天空吗?如果在戎马倥偬之余也有那么一会儿躺在草地上看看头上的天空,他会停下征战的脚步吗?恐怕不会,因为拿破仑没有这个悟性。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幸运——被突然降临的幸福深深击中!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秦儒家在继承前人有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交互主体性质的天人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关系,孔子初步提出天人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理解;孟子则从本体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将天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系统化;荀子虽然总体上反对用交互主体性关系的模式看待天人关系,但也提倡人与天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三岁时妈妈向我讲了生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人是上帝的苹果,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因为上帝总喜欢对第个苹果都咬上一口,让他在不完美中不断地完美自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