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斌 《教师》2023,(18):15-17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文章作者通过对小学古诗文多样化教学内涵与价值的阐述,以案例教学法为手段结合课文探寻古诗文多样化、创新性教学策略,以期为推动古诗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参考,继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古诗文育人价值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子俊 《学周刊C版》2022,(23):138-140
古诗文课程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经历几千年发展变革所积淀的文学精粹,具备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教师借助古诗文课程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同步发展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道德情操,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渗透深度和广度,使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散发永恒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97):47-48
在党十九大会议之中,习近平主席推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华昌盛。"中国理想的实现,脱离不了文明的继承以及优化,脱离不了文化的发扬以及昌盛。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怎么在教育过程之中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目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都在为之奋斗的目的。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文字载体,是学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及洗礼过程中重要的一种方式。所以,语文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古诗文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传统文化熏陶以及教育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价值观等。论文以初中古诗文教育作为例子,针对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高考的必考知识点,还蕴含着我国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文化,对古诗文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必要途径。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已经成为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种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才成为了现在蕴含着智慧与精神的所在。而古诗文是其最有魅力的精髓所在。但是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当代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教师们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青年人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落后。因此本文就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瑰宝,古诗文包含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起伏与文化风情。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项使命。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工作将古诗文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文化内涵。文章首先对古诗文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古诗文教学工作中的渗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古诗文是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古诗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从坚定弘扬传统文化的新理念、强化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样式等方面,对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则是核心素养教育下古诗文教学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解读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两个维度探讨了古诗文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开展古诗文教学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内涵,是当代人汲取先人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不可缺少的文化桥梁。现阶段基于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笔者针对实践中古诗文教学模式刻板,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的现状展开研究,以期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事业发展,为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贡献绵薄之力。一、学习古诗文,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对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1.提升初中生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文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侯艳桃 《考试周刊》2014,(90):26-26
古诗文的创作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和深邃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文化情境和挖掘文化背景知识以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对古诗文创作背景的进一步挖掘,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合理地对古诗文进行创新联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全国中语会会长刘国正先生也说过:“古诗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可见,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与爱好,乃是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反观当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古诗文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中华民族之所以这么强大,就某种原因上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古诗文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本文就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经典的古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不仅能给学生带来道德上的熏陶,还能产生文化上的感染和影响,古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作用。如何从引入入手引导学生学好古诗文,培养阅读兴趣,是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引入传统文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塑造学生的文化情怀,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本文针对中国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是我国经典文化,选入统编教材的古诗文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80%左右,体现了国家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和传承,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教材的意图.  相似文献   

16.
古诗文历经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先秦的诸子言论到明清散文,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所以,高中古诗文教学对于学生认识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古代人民的智慧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新课标教育工作的重点。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古诗文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整个古诗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的兴趣度普遍不高。那么,如何才能摆脱古诗文教学的尴尬,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笔者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刘虹 《甘肃教育》2011,(8):61-61
古诗文教学由于形式体例、语言习惯和作品历史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本文从古诗文教学困境出发,探讨信息技术与古诗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古诗文教学困境及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新教材中选编了大量优秀的诗歌,这些脍炙人  相似文献   

18.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意蕴隽永。学习古诗文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气息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诵读为切入点,以读促思,以读悟理,让古诗文教学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9.
康定 《现代教学》2015,(Z1):50-51
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瑰宝,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以校级课题"古诗文吟诵中深化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契机,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并开发了相关校本教材,打造了校园文化活动,为培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瑰宝,是音乐和思想的结合,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思想、文化。为更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也就要求了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对古诗文教学活动加以全面的重视,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从而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