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心理等积极暗示,开发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潜力。班主任积极的心理暗示像是一盏灯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是水底暗礁,高校教师作为班主任,应该学会通过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向自我发出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制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方式。班级中如果出现个别存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占据班主任极大的精力,从而影响常规教学与班级管理。为帮助问题学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在实践中依据积极心理学与生态系统理论,创造性地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阳光大本营”计划,在心理教师、班主任、导师、科任教师的联合帮助与家校密切合作下,构建全员心育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为学生建立温暖、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习得积极行为,改善人际关系与学业表现,成长轨道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般都很重视借助语言系统传递信息,而往往忽视用非语言系统中的沉默来传递信息,其实,沉默对于育人有其独特功效。如果班主任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沉默,就能够对学生传递出丰富的难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第一,沉默用于暗示。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没有成熟、好模仿的特点,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应该自己首先做到,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学  相似文献   

5.
声乐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即学生的进步暂时停滞甚至出现演唱水平倒退的现象。高校的声乐教师应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出发,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声乐学习误区。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暗示是运用积极、正面的思想反复地向个体输送潜意识,激发其正能量,帮助其意识愿望达成或启动行为.因此,对中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所以成人的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这些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之消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积极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存在着暗示行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影响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1)对各教学班的学生进行摸底入手,对于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归类;(2)弱化消极暗示,给予积极暗示,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自我效能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3)教会学生"三快"----眼快、手快、腿快,争做优秀的幼儿教师;(4)注重在特定的校园文化中,形成合乎性别规范的社会角色,避免性别倒错现象;(5)改造幼师生思想由落后变先进这五个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名好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还必须熟知心理学,尤其是班主任,如果能掌握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工作,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班主任找个别学生谈话时,要熟练地运用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智力暗示。智力暗示就是你一定要使学生相信自己是聪明的,但要有道理的,不是随意地“戴高帽”。班主任绝对不能让孩子觉得  相似文献   

10.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作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运用“暗示”手段,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从而达到教育要求。情感的调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后进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品德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这其中极少部分学生又是品德和学习都暂时落后的“后进生”。每个班上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后进生,究其形成的原因有多种,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面却不小。对于这些既影响教学质量,又影响班级建设和班主任声誉的学生,许多班主任都弃而远之,殊不知这样对学生自己、对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是相当不良的。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我认为:后进生比其他学生更需要“关爱”,为此在教育工作中应多给予关怀。  相似文献   

12.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以“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助,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帮助,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的“四助”联动体系,更直接、透明、便捷地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创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4.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而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给予科学准确的心理暗示,则会对学生行为形成引导与归正。以心理暗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应用作为课题,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认为发挥心理暗示作用可从三方面进行,即以积极的表情暗示影响学生,以丰富的语言暗示鼓励学生,以到位的反向暗示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5.
后进生是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或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在品德、学习、纪律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更是每个班主任的责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我们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6.
黄娟 《广西教育》2013,(46):42-43
教育是一门艺术,爱的教育更是如此。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所谓“尊其师,而信其道”,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能真诚地爱护和关心学生,尤其是潜力生,对学生施予爱的教育,就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善美,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潜力生”通常是指在学习或品行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源自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蕴含的期待效应对班主任开展学生工作有重大的启示。班主任应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精神实质,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暗示是教学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克服情感障碍、挖掘学生潜能具有特殊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积极暗示,实施间接暗示,引导学生自我暗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品行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对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一直是教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进行针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能协调或改善心理功能,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向学生发出施教信息,使其内在潜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可以避免直接命令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往往能收到“教育无痕”之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数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