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针对目前武术教学形式单一、文化特色不明确、武术技击方法不够突出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建立技术与文化相互统一的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武术在拳种特点、文化特征、武德应用等方面的文化优势,达到传承传统武术、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挖掘传统武术的优秀技击方法,科学创编传统武术套路,注重传统武术的实际应用,以传承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跨文化借鉴法,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回顾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武术文化的发展的历程和变迁,进一步思考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在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武术在融汇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具有较深的文化沉淀,同时也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的特征.在维系和超越中国民族传统武术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武术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在本土上传承和发展同时又要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这就需要维系传统又要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在加强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备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自身价值内核。在新时代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武术文化自身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创新发展的长效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代高校武术教育过程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将文化与武技相融合,并将传统武术教学升华为一种“授技育人”的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授真正的“人文体育”精神。才是对它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武术太极拳是我国从古代延绵至今的一项传统保健艺术,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宝贵文化遗产,相较于武术,武术太极拳有着柔和、缓慢、轻盈的特点。它不仅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修身习性,陶冶情操,可以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当前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特征,高校体育教育中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文章旨在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扬和传承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巨系中的子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本文较深入的研究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目前的武术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继承传统武术中精华,剔除其糟粕,同时认为加大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度,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现状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似乎逐渐失去了市场,传统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挑战[1].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教育与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首先被人们所想了解和接受,其次才是健身、技击等,这无形中说明武术运动的文化魅力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容应用到新时代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方式,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文化的现实力量来看,其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文化传承的现实境遇来看,其必须警惕“文化复古”和“历史虚无”这两种错误倾向;从文化中人的主体性来看,其核心在于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期许。从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其要秉持辩证转化、整合提升、传承创新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本文尝试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理念,以期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武技的影响,传统武术中由其技击方法存在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等思想、原理正在流失。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方略是加强传统武术基础理论研究、处理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等。旨在为传统武术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作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目前武术文化在高等教育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对武术文化的渴望以及高校在武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旨在为高校体育工作在武术文化的传承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6,(5):89-96
以学术文本为基础,运用梳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回顾了客家武术的研究进展,发现客家武术文化因地域性限制,受到关注较晚.闽西客家武术研究体现为连城拳为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缘因于连城武术之乡所传承的武术"文化丛"特质.粤东北客家武术的形成于18世纪中期,风格特点鲜明,其文化致因是客家民族精神导致的以守为主,守中寓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致使客家武术在现代语境中日渐式微.振兴和发展客家武术文化,应厘清历史传承脉络,政府加强重视和帮扶,将客家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发展客家武术人口等方面同时发力,弘扬客家武术文化,增强客家地域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文主要就武术文化中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概念进行辨析,并探讨具体的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和论证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历史地位、教育作用,阐述了武术中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把传统武术与人文精神二者进行了文化整合以及创新,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琴 《考试周刊》2014,(41):104-104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幼儿中开展武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文章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幼儿武术教学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涛 《考试周刊》2009,(31):144-146
高等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然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重视技术学习,轻视武术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现象普遍存在。文章认为,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三个认识,形成三种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继续与保护意识,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武术历史悠久,以拳种林立,门派众多著称。在传统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明清时期象形武术的大发展为传统武术以及武术理论体系的最终成形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象形武术的出现不仅是明清时期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浓厚传统文化下的孕育也为象形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滋养的沃土。武术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哲学的吸纳,儒、释、道精神理念的推崇、融摄,以及象形养生思想的借鉴都是象形武术之所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从传统武术中,可以领略到儒家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导入,使武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徐现峰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64-65,68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从传统武术中,可以领略到儒家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导入,使武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积极倡导利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建议在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中实施武术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为传统文化的承继、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武术的发展寻求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作为国民教育最高机构,高校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造就大量人才,其科学研究是实现传统文化“两创”的中坚力量,社会服务在传统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充分认识独特优势所在,通过培养文化传人、推进科研创新、引领文化建设、开展对外交流等有力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不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