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光 《上海教育》2007,(7B):64-64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一年级学生在感知、创造方面的要求是:能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感知音的长短、强弱、快慢、高低;能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探索音的长短、强弱、快慢、高低;在情意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并能与伙伴合作。  相似文献   

2.
用图形结合音乐的方法能帮助低年段学生直观明了地学习、接受、消化音乐知识,通过图形具象能有效淡化抽象的音高概念,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音乐感知能力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3.
幼儿歌唱中音乐审美能力,趣味性,正确的歌唱技能以及幼儿嗓音保健非常重要性。希望通过此篇文章引起幼儿音乐教师的重视,让幼儿在科学的歌唱活动中能真正的感知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4.
张敏 《快乐阅读》2013,(10):108-108
众所周知,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而音乐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教学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律动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与音乐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张敏 《快乐阅读》2013,(28):108
众所周知,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而音乐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7.
巴乌作为一种常见的民族乐器被引进我校音乐课堂中,成为我校三至六年级音乐课程的必修内容。通过巴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意志和毅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讨的正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巴乌教学,以期能拓展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审美。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美感知,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结合多年一线小学教师实践经验与理论学习,从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相关策略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音乐之所以能拨动人的心绪,渲染氛围,是因为几乎每一首音乐的创造过程都有作曲人情感的投入。通过旋律的跳动,把倾听者带入与作曲人相同的心境,使其与作曲人产生音乐之间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应当把音乐情感的把握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让学生通过体会情感来掌握课堂内容,同时在情感的感知过程里也能增强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1.以图片再现情境。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的经历,缺乏产生情感共鸣的知识基础,教师应该利用形象、具体的事物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音乐感知能力涵盖旋律感、节奏感以及音高辨别能力等,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和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已经成为音乐教学课堂的首要任务.尤其在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音乐学科在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成晓霞 《成才之路》2009,(35):I0026-I0026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审视当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没有真正发挥音乐欣赏的作用。其实。只要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因境制宜,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学音乐教育要求在掌握基本音乐常识与基础音乐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针对农村中学初一学生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严重缺失的现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应该从视唱练耳中音准音程的基本训练入手,结合流行歌曲元素,并注重消除部分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逐步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莉 《基础教育研究》2020,(6):88-88,90
“原本性”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的音乐感知变得敏锐,能够发掘学生的音乐潜力,能够传承原初的音乐文化和精神。从节奏入手、从“声势”入手、从“游戏”入手,能丰盈学生的音乐感受,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原本性”音乐教学,能让音乐课堂充溢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陆晓玲 《儿童音乐》2021,(1):74-75,79
音乐课堂中的体验式学习,即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的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来,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去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表达音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参与,从而获得个人的感受、经验、理解并进行交流和分享。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音乐元素经验建构,实现音乐审美自由、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通过听觉感知使人体验到不同的音乐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聆听为中心,从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两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使学生真正体会并能正确诠释音乐与情感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教授小学生音乐知识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同时教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将教学活动生活化,抓住学生的心理,从细节入手,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循序渐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旋律的感知能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够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巨大魅力,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保持永久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并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但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节奏训练与实践活动两分离,从而使音乐课中节奏训练显得枯燥难学,学生兴趣不高。但如果教师能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效果则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师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语言艺术的锤炼,在追求音乐美和语言美的结合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音乐课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一、音乐语言1.在"聆听"中欣赏音乐语言音乐课上养成聆听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理解音乐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学生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个音乐家,他们都喜欢音乐游戏,在音乐中玩耍,在音乐中放声歌唱……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讨论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作,使孩子们借助倾听来感知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