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九)》对行贿犯罪做了修正。在刑事政策、刑法机能、刑罚目的与立法技术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从"重受贿、轻行贿"转变到"行贿、受贿并重处罚"的刑事政策,更侧重于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表现出预防性的立法目的以及抽象与具体兼顾的立法技术。在理论与规范的层面上,本次修法也与刑法教义学有一定的抵牾。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6,(2):105-111
随着社会风险的不断渗透,社会结构的转型已成必然之势,在此背景之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就被赋予了风险防控的意义。但是,刑事政策并非应对社会风险的唯一机制,其职能展开尚需其他社会调控措施的配合,故而,只有明确了刑事政策在风险防控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才能够理顺其职能发挥的方式,进而实现其对风险调控的效果。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考察,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其在风险社会中的价值存在,更是以此为主线理解整个社会调控措施在风险转型时期的运作方式,以明确风险控制机制的升阶方向。  相似文献   

3.
公正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公正价值因学者认知的不同而引起争议,法律(尤其是刑法)与公正价值有天然对接,刑事政策与公正的关系十分复杂。刑事政策、刑法应反映和内含公正价值,在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语境下,公正如何被体现等问题值得研究。报应正义和刑罚人道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价值蕴涵,恢复性正义有望成为新的时代公平正义观。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刑法应当有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体现了风险社会刑法的应对。风险刑法理论为风险社会刑法的应对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应对社会风险,有必要对传统刑法进行合理的变革,但传统刑法蕴含的自由、正义、谦抑等价值理念不能摒弃。应当确立这样的刑法立场:刑法变革应当秉承传统刑法基本价值理念,吸收风险刑法理论的有益成分,弥补传统刑法在应对社会风险上的不足,以实现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的刑法机能。  相似文献   

5.
情节犯的立法模式,可以对严重破坏社会的犯罪行为加以制裁,也可以缩小与限制刑法调控社会矛盾的范围,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关系。情节犯的立法体现了我国刑事政策的内涵,与刑事政策是相关联的。刑事政策对情节犯在司法适用上具有指导性、灵活性和调节作用。正确认定情节犯并对其指导意义进行阐释,可以分清是非,明辨犯罪类型,领悟刑法准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刑法再法典化是多重因素决定的重大立法活动,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又是一个政治抉择问题。刑法再法典化必须以服务和引导我国司法实践走向公平正义为目标,并体现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作为新时代犯罪治理转型的产物,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从宽”的体现,这一新型刑事司法政策具有强调犯罪人的前置性社会复归,实行刑罚犹豫制度等刑事法治要义。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保持刑法的谦抑性,包括立法的谦虚与司法的谦抑两个维度。我国刑法再法典化必须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以刑法的谦抑性为观念基础,这不仅要求修正刑法中的“但书条款”,而且要严格限定轻罪的增设,同时,还要推行前科消灭制度,并对缓刑优先适用。  相似文献   

7.
犯罪是人类社会的痼疾,人类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秩序不得不以各种反应形式应对犯罪,在社会与犯罪的抗衡竞争中,刑法、犯罪学以及刑事政策依次出现,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刑事政策的出现晚于前两者,却具有前两者并不具备的综合与灵活的特点,因此在与刑法、犯罪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将刑事政策的价值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8.
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价值在于刑事司法中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针对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确定并实施以来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作者认为,其症结之所在是法官刑法解释权的缺乏。只有从立法上和司法上承认法官刑法解释权存在的必要性,并逐步赋予法官刑事司法中的刑法解释权,才能确保罪刑法定主义各项机能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代意义主要是"以宽济严";其精神实质是区别对待;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最大限度地实现刑罚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据此论述了现行刑法从整体和根本上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相和谐的,但由于现行刑法存在不少立法上的漏洞和缺陷,其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存在诸多不相和谐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刑事和解诉讼模式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重大意义的阐释为基础,论证了刑事和解诉讼模式的重大价值,同时结合刑事和解诉讼模式的内涵和我国当前社会形势的特点,指出在刑事和解诉讼模式下对被害人权益保护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斯特刑法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刑法思想有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社会学派、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分野。刑法学者一般认为李斯特是刑事社会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主张包括自然和社会二元的犯罪原因论,重视刑事政策;坚持客观主义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刑罚论上坚持目的刑主义,在刑罚的适用上坚持以犯罪人为中心的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当前基本的刑事政策,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被寄予厚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实现既有利于打击和震慑违法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尽可能减少产生的社会对抗,从而达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和建设中,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析和研究,从而在其指导下对我国刑法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目前最为基本、核心的一项刑事政策,它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刑事立法和司法的灵魂所在。然而它的提出却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国长期惩治、预防和控制犯罪经验的总结,是新形势下传统刑事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刑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但当前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界、司法界仍然存在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认识把握不够一致的地方,甚至有较大的偏差,实践中这一政策的贯彻上也存有诸多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就这一政策的历史渊源、提出的历程、提出的依据、与其他刑事政策的关系、内涵、意义、实施等问题全面进行阐述,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以求能够正确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宽严相济刑事立法政策在全球金融危机视阈下具备着演进必要性和必然性。其中,演进必要性包括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危害性、综合性、规律性分别同现行宽严相济刑事立法政策的立法理念、运作结构、具体制定存在差异;演进必然性包括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刑罚的宽缓化、凸显了社会多元主体在刑法治理中之重要性和加速了刑法治理的技术化。通过对立法理念、运作结构、具体制定三方面路径依赖进行调整,它便能完成演进充分发挥出刑法的社会调控矫正机能。  相似文献   

15.
刑事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刑法立法与刑事司法两者的动态平衡问题。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立法机关及理论界试图通过完善刑法立法来解决刑法适用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收效甚微。理想刑法的构建就是以实现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和谐为重要使命。本文透过变动的法条,着眼于刑法理论及其价值哲学等问题相对稳定的特点,探究刑法背后的价值问题,从刑罚目的重构、刑法人权保障价值之完善、刑法的谦抑性在我国的适用三个方面展开构建理想刑法的几点畅想,最终发挥刑法在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中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刑事政策与刑法是保障社会安定的两块基石。宏观上,刑事政策对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指引作用;微观上,刑事政策的制定与实现又要受刑法基本原则的制约,司法领域必须在坚持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刑事政策。做好刑事政策与刑罚的衔接,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刑事合规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为企业出罪寻求刑法意义上的正当性事由成为合规制度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刑事合规出罪的理论基础源于当前犯罪治理模式的转型、风险社会下的积极一般预防理论和法益修复理论。强化刑事合规出罪化的功能,对于规避预防企业面临的刑法风险、优化企业犯罪的防控模式、减少“犯罪标签”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意义重大。企业承担责任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管理监督过失和合规建设缺失,因而企业是否实施有效合规计划是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关键因素。应借鉴域外合规出罪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合规出罪制度。  相似文献   

18.
当下,变动中的刑法不仅表现在刑事司法制度层面的调整与改革,更表现在深层次的观念与理念的更新与创制,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引入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在刑事政策视域内恢复性司法具有其独特品格:实现秩序、正义、自由等价值是恢复性司法的终极目的,实现利益与效率价值是恢复性司法内在不竭动力与外在程序机制。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是恢复性司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之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将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法律正义与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适用的对象与刑法性质一致,其基本立场体现了我国刑法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的倾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律适用,表面上是刑事法律适用的严与宽,实质上则是司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司法良知的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法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功能中更加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充分反映了该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20.
吉海荣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2):68-71,77
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解析现代刑事法治的内涵:刑事法治应以人权保护为价值目标;体现罪刑法定的基本立场;程序正义是实现刑事法治的法治模式。这是我国刑法未竞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刑法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