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识一个人,应遵循"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人品"的规律。教师也有四重境界——表象境界、才华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表象境界是教师的第一重境界。这里的表象是指一位教师通过个人的美言善举留给别人的外在印象。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根据人的觉解不同,开创性地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认为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低者,其境界低;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根据人的觉解不同,开创性地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认为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低者,其境界低;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人生的级次与价值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核心内容,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觉解,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且依次论释了人生的价值。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也不乏局限性,设计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其留给人们的普遍反思。  相似文献   

5.
文章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文章通过对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及道德观,同时分析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界定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作业设计如果停留在“自然境界”,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进入“功利境界”,可以提升教师的原创设计能力;进入“道德境界”,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入“天地境界”,教师设计与学生设计同等重要。在“天地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设计作业是为了不设计。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以“理为核心的共相说的理论基础这,该说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将人生境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发出的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截然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性质。  相似文献   

8.
从教师的成长历程看,历史教学一般要经历三种境界,即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让历史教学走向审美境界,需要充分挖掘学科审美价值,营造教学的审美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以美学精神提升历史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先生认为,任何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可以把自己的职业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把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职业,处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把工作视为一种事业。也有人把职业分为这样四个境界:敬业、勤业、精业、乐业。敬业、勤业是精业的基础,精业,是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准的体现,是敬业、勤业的结果,而乐业则是职业的最高境界,到了这一境界,职业就成了事业,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11.
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究其实质,四种境界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追求的价值上也是不相同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存在着境界的差异。一般而言,语文课堂教学有四种境界,即讲课境界、导学境界、激情境界、畅心境界。这四种境界在教学行为上、价值追求上和教学效果上都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的境界说包括类境界和个体境界,类境界来源于个体境界,又对个体境界的提高具有指导性。在个体解放的道路上,提高个体境界是冯友兰新理学的重要内容,为此该文深入分析了境界提高的途径——觉解及个体觉解。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以自然、生命、道德相关范畴为中心,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自然境界、生命境界、道德境界三种文学以及人生的美学存在形态。自然境界体验人文山水、地域风光的纯真,大美无言;生命境界感悟命运人生的无常、庄严、感伤;道德境界追问人性、神性,探寻理想信仰,为民族人类远景凝眸。三种境界的有机协调,水乳交融更让沈从文的艺术世界散发出丰美、感人的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结合冯友兰大师“人生境界说”对教育与人生境界的问题展开初步探讨,重点阐述了人生境界与教育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并从四个方面概述了“人生境界说”对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冯友兰先生《新原人》“死生”章的解读,在不同的境界中透析生死,进而以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说境界,论证了不同境界中的人对生死的不同态度,说明了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存顺没宁、超越生死,是不受死的威胁的。  相似文献   

17.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在教育职业过程中体现的精神状态或层次。教师的功利境界、伦理境界和信仰境界是教师教育的三种境界。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之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身心和谐之境;提升道德素养,增强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孝弟"为"仁"之根本的孔子仁学,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伦道德的践履出发,把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日常人伦和日常的行为上升到一种道德境界之中,这种道德境界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践履也是日常生活境界的升华,这种美与善相联的境界也是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仁学"思想表达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凡事都有境界之分,为人、为事、为学问均不例外.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