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情朗读训练,常见教师重在技术上的传授和灌输。比如哪里重读,哪里轻读,哪里语速快,哪里语速慢……学生死板摹仿,读得怪声怪调。其实,解决“这样读”的基础在于先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从这个关键处着手展开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教《草船借箭》,要求学生以成功的表情朗读来理解、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项训练,在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中添加表示内心活动的词语。学生讨论后,是这样添加的: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  相似文献   

2.
<正>“哪里有中学,哪里就有《中化参》”。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参》)坚持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服务、为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其刊登的教研成果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前导性和实用性,深受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及化学教研人员的认可和欢迎。作为高校化学教学论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从哪里入手呢,下面以我的个人经验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哪”字有四个读音:nǎ、něi、né、na。《詹天佑》一文中,“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这几个“哪”字都读nǎ。疑问词,“哪里”就是什么地方的意思,表示要求在所问范围中有所确定。《挑山工》一文中,挑山工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这里也读nǎ,表示反问,意思是没有近道。nà这个读音在课文中最多、最常见。《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敌人看到了红四团的火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第11期刊载了拙稿《用“案例”说话》,有教师阅读后和我交流:“廖老师,读了您的文章,我知道怎么用‘案例’说话了。但是,您那么多的案例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就找不到案例呢?”  相似文献   

6.
《没有指纹的人》女逃犯在手上涂了一层透明的指甲油。《宝石藏在哪里》乙太太把宝石藏在了食虫草里。食虫草的小枝上有两片边缘长满小刺的半圆形叶子,只要将宝石放到两片叶子中间,两片叶子就会马上合拢。《隐形的脚踏车窃贼》用一根木棍绑住几辆车的横梁,两根木棍分别在两端绑好,再绑在前一辆自行车的后面,形成一个三角形。“侦探事务所”2005年第10期答案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2年第一期《错在哪里》栏目中,第4题的解答仍不完善。原因是该文作者虽注意到原解忽视了“方程至少有一正根”这一个隐含条件,却没有注意到本题还有一个隐含条件。这就是:方程两根须为实根,否则其反正切无意义。问题无解,所以它的判别式应大于或等于零。另外,作者对“至少有一正根”的分类也不正确。  相似文献   

8.
薛绥之、柳尚彭二同志的《鲁迅作品教学难点试析》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对现行中学教材所选十九篇鲁迅作品中的难点、重点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若干有关资料便于教师参考研究。全书不尚浮文,有的放矢,非常实用。正因为是要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因此《试析》各篇的写法也就各不相同,有的重在介绍背景材料,如《记念刘和珍君》、《“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有的重点分析主题,如《风筝》、《故乡》;有的重在分析人物,如《一件小事》、《孔乙己》;更多的则是解释难句,其例极多。总之是哪里有困难,《试析》便在哪里做  相似文献   

9.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一、心根幽处——生命喷涌的源泉什么是“心根”?从词源上看,它最早见于唐朝佛教译作《金七十论·卷中》的“十一根”说,“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遺五作根”,它们都与人的“心根”相联系。显然,这里所说的“心根”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心灵”同义。在宋代,“心根”还衍生…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农村地区的教师们又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和践行新课标的高潮。很多教师采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有声有色、轰轰烈烈。然而“天衣无缝”的各种预设课堂教学在实施后似乎总显得有些“美中不足”。那么,这些课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路,用老舍先生《养花》中的话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喜”在哪里呢?突出表现在: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堂面貌和学生学习生活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了;课程改革给教师和  相似文献   

12.
韶音 《小学生》2006,(5):I0004-I0004
我看过很多教师教案,使我倍感兴趣的是教案中的“补白”和“教后记”,其中透射出的灵感和机智不止一次地震撼了我。一位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女教师在《七根火柴》的教后记中这样写道:著名作家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是一篇很有感染力的小说,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第3期     
2010年第3期的《文本解读的底线在哪里》这篇文章很实际,实在。作者认为“有人会对这‘六文’不屑一顾,认为太小儿科了”,其实作者多虑了。大凡在语文教学中存有困惑的教师应该都会对作者的“六文”心有戚戚焉。因为语文“皮厚”,  相似文献   

14.
教学案例 片段一 伴着《原野牧歌》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教师在教课文《安塞腰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请说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整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板书内容:“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茂腾腾的后生;好在变换的舞蹈。”“好一个”的“好”能这样理解吗?单从《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中的“好一个”看,貌似说得通。但是如果换成“好一个马屁精”之类的说法。难道也可以问“马屁精好在哪里”吗?笔者以为,“好一个”是相对固定的短语。与“好一个”用法相类似的还有“好一朵茉莉花”中的“好一朵”,“好一坛绍兴老酒”(《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3年第12期)中的“好一坛”等。  相似文献   

16.
202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参》)创刊50周年。50年来,《中化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内部资料到国家学术期刊……不断发展壮大;50年来,《中化参》作者、编者、读者联动,牢记初心,担当使命,锐意进取,共同谱写化学教育发展之历程,创造化学教育发展之辉煌;50年来,《中化参》汇聚教研成果,传播教育智慧,繁荣教育文化,推进教育发展,服务教师提升,为中学化学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业界广泛赞誉和认同,“哪里有中学,哪里就有《中化参》”。  相似文献   

17.
202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参》)创刊50周年。50年来,《中化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内部资料到国家学术期刊……不断发展壮大;50年来,《中化参》作者、编者、读者联动,牢记初心,担当使命,锐意进取,共同谱写化学教育发展之历程,创造化学教育发展之辉煌;50年来,《中化参》汇聚教研成果,传播教育智慧,繁荣教育文化,推进教育发展,服务教师提升,为中学化学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业界广泛赞誉和认同,“哪里有中学,哪里就有《中化参》”。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语文教师的两堂课,讲的是《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想说几句话。这里先将师生有关的对话抄录于后: 教师为了要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提出问题:“大家说说,愚公愚不愚?”学生差不多一致回答:“愚!”教师:“愚公的‘愚,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老王》,在课堂进展到对老王形象分析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教师接着问:“第二件事中老王的‘善良’又是怎么体现的呢?再去找一找。”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本校高中部举行的一次高中新课程交流示范课《我有一个梦想》上,  相似文献   

20.
一位青年教师在一节小说类文本专题复习研讨课上,为了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举了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的例子。在对鲁四老爷的书房布置进行分析,得出鲁四老爷顽固、守旧。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和封建秩序之后,又出现了下面的教学内容。教师追问:“还能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思考,约两分钟后。一学生回答:“鲁四老爷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不学无术呢?”教师再问。“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