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瀑布》(义务教材六年制小语第五册)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歌。全诗按照观察顺序由远及近,从声到形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歌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编辑的意图和学生实际,把好“三道关”。  相似文献   

2.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新诗。全诗运用比喻,对瀑布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耳闻其声之感。教学时,应注意抓住比喻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声、形、色诸方面的特点。此外,还要抓住诗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即“这般景象没法  相似文献   

3.
《瀑布》是一首诗歌,全诗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整首诗共三节,每节都有比喻句,形象地描写了瀑布的声音及样子,是诗中的重点句。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相似文献   

4.
叶兵 《学语文》2006,(3):23-24
《天上的街市》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诗歌篇目。苏教版对其作了如下的分析述评:全诗四节,一节“由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街市。”二节“写天上街市”。“描绘了天街的美丽、富庶、繁华,以此着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三、四节“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是“全诗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因此,全诗的主旨便为“这首诗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生活图景,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宦晴 《云南教育》2001,(17):36-36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新颖脱俗,气势磅礴。教学这首诗要依据其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   一、写作特点   1.视听结合,动静兼得。这首诗的前两句见“色”。作者站在远处看“瀑布”,虽不闻瀑布的腾跃澎湃之声,但见团团云雾缭绕在黛色的香炉峰顶,一道白亮狭长的瀑布自然地挂在峰前。诗人恰到好处地以静衬动,动静兼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后两句见“声”。诗人不是从形状描摹瀑布的壮观,而是以声势让人感受其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速度和高度一叠加,瀑布的声势和力量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6.
一、恰当使用录音 ,解决用言语难以表述的问题《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 ,诗的第一节写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在讲这一节时 ,学生一读完 ,我们就提问 :“为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学生答 :“因为瀑布的声音非常大。”但瀑布声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有多大 ,还是不清楚。我们接着说 :“让我们来听瀑布的声音 ,再想一想它像什么?”然后放录音 ,学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啊 ,原来是这样的!这么大 ,这么有气势 ,这声音到底像什么?学生会利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相似文献   

7.
教材:“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一、疏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写的《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在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赞颂墨梅(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相似文献   

8.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诗人娴熟地运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更是妙趣横生,使诗行蝉联不绝,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回环飘荡,把离别十年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淋漓酣畅。就全诗而言,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贯穿于全诗,又将全诗五个部分,三十三节诗行蝉联在一起。诗的第一部分在前三节吟咏回延安的急切心情之后,自然地吟出“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道出了诗人日夜思念的不是别的,而是母亲延安。接着在第二部分诗人又将…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特点是以意境这一种特殊形式来反映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的。因此,诗歌教学要启发形象思维,使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第七册《瀑布》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声、色、形三个不同的侧面传神地描绘了瀑布美丽壮观,自然地流露诗人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瀑布的壮丽景色,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一、启发记忆,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请你回忆一下,在哪里见过怎样的瀑布?”有的学生回…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14课《古诗三首》,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编者把这三首七言绝句编为一组,列为讲读课文,揣度其意图,是教育学生: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特征。第一首写出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第二首描绘深秋山村的特色,“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首展现了一幅夜泊枫桥的幽静孤寂的画面。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1.
《快乐的节目》是一首儿童诗,写的是少年儿童欢度“六一”儿童节时的欢乐的心情,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时刻准备着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全诗一共四节。第一、二两节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欢度节日时的快乐心情。第三节是写祖国培养我们“幸福成长以及我们”的理想。第四节是节日欢乐的场面。全诗以“乐”为红线,心与情之乐,成长之乐,理想之乐,场面之乐,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出了少年儿童欢度节日时的快乐心境和欢乐热闹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教学《瀑布》这首诗,关键是理解把握比喻句。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全诗二十行就用了七个比喻,分别描绘了瀑布的声音、色彩、状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听到瀑布的声音和从远处、近处看到瀑布的比喻句。重点理解为什么这样比。首先我和学生研究为什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写母亲的诗不少。有佳作,但寥寥。此中消息,值得玩味。李庄的《母亲》(载《诗刊》1992年第6期),全诗3节,15行,末节写得不错,有新意:“母亲/我死后会忘记你/而你住进我的一首诗里/做一双双鞋子/向诗外张望”。但中间一节不伦不类,破坏了全诗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李峰峰 《学语文》2005,(2):17-18
舒婷名篇《致橡树》以象征的手法 ,抒发了对现代新型爱情的理解和期盼。全诗格调清新 ,感情真挚 ,韵味深长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 ,也有论者指出该诗存在着瑕疵 ,如郑鸿魁的《蛇足应去之———舒婷〈致橡树〉指瑕》一文(见1996年第五期《名作欣赏》)就提出该诗的“蛇足”问题。郑文把全诗划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我如果爱你”到“甚至春雨”)批判了传统的“夫贵妻荣”“三从四德”的旧爱情观 ,第二节(从“不 ,这些都还不够”到“却又终身相依”)提出现代女性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第三节则是最后一部分 ,诗人写…  相似文献   

15.
×××同学问:《桂林山水歌》这首诗读来觉得很优美,但要我说出它美在哪里,却不知从何处说起。你能跟我们说说吗?要欣赏这首诗,首先还是应该弄清楚全诗写了些什么。我们不妨从理清全诗的结构入手。这首诗共26节,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节),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展现了一幅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第二部分(5-10节),联系个人的感受以抒发对山水的挚情。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这首诗歌描绘了孩子们在热烈的节日气氛里快乐的心情和美好的理想,全诗共有4节,第1节写节日里我们像春天一样美丽而快活;第2节写世界因我们快乐而快乐,因我们存在而美丽;第3节写我们放飞自由的理想;第4节写我们要把快乐和别人分享。  相似文献   

18.
一、乐与诗的“二重奏”《琵琶行》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但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出色的音乐描写。音乐是这首诗的写作动因之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素材。综观全诗,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乐与诗总是如影随行。但诗人很善于剪裁和布局。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略写,但还是以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间接写出了音乐的动人。第三次是明写,虽也是略写,但同样突出了音乐的感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浓墨重彩进行描写的是第二次演奏,将音乐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乐感非常敏…  相似文献   

19.
《望庐山瀑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第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作者李白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富于变化。他的许多诗描绘了祖国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20.
《杂诗》是新编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向故友探询乡情的口吻,表达怀念故乡的深情。诗意简洁明了,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新授前,我先介绍作者王维,着重强调了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人曾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这首诗,作者是从叙家常的角度写的,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先解释重点词:“绮窗”、“著”、“花”、“未”,比较多义字:“君”、“应”。然后我表情朗读全诗,让学生根据字词初步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着重引导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