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亚莉 《职业圈》2007,(7X):102-102
通感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在诗歌创作的构思阶段,通感作为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虽不多见,但于结构构思中一经使用,马上使诗歌结构灵蕴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2.
唐代"鬼才"李贺创作了二百多首光辉的诗篇,其诗标新立异、风格独特,自成"长吉体".文章论述了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以五感形容词为研究对象的狭义通感研究不同,本文以日语听觉动词为对象论述了其包括心理感觉在内的广义通感用法。听觉动词既可以用来表达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生理感觉领域的语义,亦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情绪、情感、态度等心理感觉领域的语义。“听觉→接触感觉”“听觉→心理感觉”这两类通感用法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隐喻,而“听觉→视觉”这一远程感觉内部的通感用法,除隐喻外,转喻也常常发挥作用,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三丰鼎城项目景观设计方案构思、布局结构、景观小品、铺地、绿化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体现了地域文化在本项目设计过程中的结合与运用,为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枣作为后期朦胧诗的代表作家,其诗歌灵动又充满美感。本文以张枣诗歌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张枣诗歌的美学特质进行分析,从诗歌的修饰性、对话性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中研究诗作。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对外开放空前繁荣,涉外诗歌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盛况。唐玄宗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创作的涉外诗歌与其他作者的创作同中有异,他创作的诗歌反映了他的雄韬伟略,较其他涉外诗更有一种王者气度。本文以唐玄宗的涉外诗歌为窗口,意在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心态和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的抒情类别,诗歌和散文有着共同的抒情特质,两者都以抒情见长,具有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性质,但区别又十分明显。本文主要探讨抒情性在散文和诗歌写作中的异同,以此来揭示诗歌和散文抒情性的内质,最终实现散文和诗歌的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9.
舞蹈艺术构思是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所进行的舞蹈思维活动,它包括选取和提练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虚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探索和寻求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完美的统一,舞蹈艺术构思是舞蹈的创作基础,一个舞蹈究竟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初次从"陌生化"角度分析探讨禅宗诗歌的表现手法.禅宗诗歌业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陌生化"应用体系,其特点在于外乖常理而内合佛理,以表象的直观传达凝炼的哲理,并通过营造适宜的"心理距离"使参禅者产生"陌生化"的感受.禅诗"陌生化"的手法源于禅宗"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思想的影响,它和禅宗世界观中作为核心的"自性"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张慧琴 《文化学刊》2015,(4):206-209
上官昭容的诗歌代表了初唐诗宫廷诗的辉煌,也开启了盛唐诗出游诗歌盛况。作为中宗朝鲜有的巾帼诗人,她的诗歌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的考释和研究。她的出游诗代表作《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当中有很多语词值得作进一步探究和考释,也为进一步研究其诗歌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2.
徐德凝之所以能四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挚爱和生活对他的雕琢。其诗歌多是自述人生经历见闻感受,但这种个人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的面影、民族国家的命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动文本,同时其诗歌又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社会文本,强有力证明着传统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徐德凝的白话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具有着原生态美感。徐德凝和诗歌之间发生着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诗歌塑造了徐德凝,而徐德凝又以诗歌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讲说人生智慧,从而在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究中国诗歌在庞德的诗学理论和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地位。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作为他者文化进入西方文化视野来对抗一战后分崩离析的西方社会,以及陈旧的欧美诗学,是文学上的拿来主义,更是文化参照物和创作的灵感。  相似文献   

14.
因为网络游戏、电影、言情小说等事物的影响,古代诗歌在当代大学生中渐行渐远,然而古代诗歌对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素养的提高有都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引进诗歌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常为世人所钦佩、赞美、称道。先秦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高深的理论,艺术的价值自不待言,一千多年前高度发达繁荣的唐代诗歌与音乐歌舞,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写下了非常光辉灿烂的一页,唐代的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交流》2021,(3):23-27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是谢灵运对江心屿水天交相辉映的生动描绘.诗与远方,就在瓯江山水之间,瓯江山水诗路作为古代浙南山水主游线,其承载的诗歌文化底蕴,独具浪漫而独特的诗意之美.  相似文献   

17.
作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约翰·济慈以瑰丽奇妙的想象和华美的词句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仔细阅读济慈的诗歌和他的诗学观点可以发现,济慈诗歌中有着超前的现代性,因此,本文将通过比较济慈的诗学观点与现代派代表托斯·艾略特的观点来解读济慈诗歌中现代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9.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