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捉"处于"捉+O<,1>+V+O<,2>"及其变式结构中时,"捉+O<,1>"结构既可以理解为是后面动词的先行动作,也可以理解为是后面动词的伴随状态、方式或凭借."捉"的语义虚化,动词性特征逐渐消失,句子的表述重心后移,但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处于一种由动词向介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文章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对该书中出现的“将”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助词的用法,同时与《金瓶梅》中的“将”字用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它的叙事接近口语,对话中保留的口语成分较多,比较真实的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活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从"字是古代汉语中用法比较灵活的一个词,由最初的动词词性,演化出名词、形容词、介词等,并且用法较多。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将《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从"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动词、介词、名词、形容词的用法,以及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一、“以”字用法索源。“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ued”,像把形。金文作像人用。《说文》:“以,用也。”《玉篇》:“用也,意也。”因此,它的本义是“用”和“认为”的意思,动词。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于”。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当句子中的“以”带有宾语(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并且它的后面又有谓语Z心词(主要是动词)时,它便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谓语中心词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词后作补语。这时,它就退居为句子的次要成分,由动词虚化成了介词。“以”…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心理动词的被动式共有"见"字式、"为…所"式和"被"字式三种,其中以"为…所"式数量最多。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并非所有的心理动词都可用于被动式,可用于被动式的基本上是及物的状态心理动词,不及物的状态心理动词活用为使动后才可用于被动式,行为心理动词则只有极少数可用于被动式。通过与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心理动词被动句式的演变途径:先秦心理动词的被动式以早期的"见"字式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比较后出的"为…所"式为主。  相似文献   

6.
“……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不少同学将这个“让”看作介词,这是不对的。现代汉语的“让”既有动词用法,又有介词用法。当“让”后面跟指人的名词或代词时,两者常常容易被混淆。“让”作介词时,表被动,引进动作的施事者,动词前或后一般有表示完成、结果的词语,用于口语。句中动词后带宾语仅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宾语是主语的一部分:(1)那个小三轮让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飞  相似文献   

7.
文言词“以”作其他词用时都比较容易辨认,最难辨认的是“以”字在一个句子里究竟是作动词还是作介词。究其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字不论作动词用还是作介词用,它后面都可以带宾语,形式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弄清“以”字作动词用和作介词用的不同意义与各自的特点,便可以正确地辨认它们了。下面试作略析。“以”字作动词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以”字在句子中作唯一的动词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认为”“用”等,可以作谓语,并有宾语。如:  相似文献   

8.
put on 意为“穿上,戴上”,强调“穿戴”的动作,它是一个 “动词 副词”型短语,当宾语为名词时,可将其放在动词和副词之间,也可放在副词的后面; 而当宾语为人称代词宾格时,则必须放在动词的后面。 【情景例句】 1.It's cold.I think you most put on your coat.=It's cold.I think you must put your coat on.  相似文献   

9.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10.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捉”在南通话中主要用作动词,词义丰富,常带表受事、结果、原因、方式的宾语;同时,在“捉+O1+V+02”或“提+O+V”结构中,当“捉”的动词性特征减弱、语义虚化时,可以介引后面动词的借助工具、支配对象、施事主体、方位处所等,用作表工具义、处置义、致使义、处所义的介词。  相似文献   

12.
在“主+谓+宾”的结构中,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时,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法有所区别。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具有“夺取”意义的动词在汉语中凡是被夺取的目标应该是“物”,而英语中则要说“人”,在被夺取的物品之前加上一个介词“of”,构成一个介词短语,放在“人”的后面。例如:1.Someonerobbedherofhermoney.有人抢了她的钱。2.Thekingstrippedhimofallhisfreedom.国王剥夺了他们一切自由。3.Thesoldiersclearedthecityoftheenemies.战士们把城里的敌人一扫而光。二、具有“供给”意义的动词在英语中,不能直接把所供给的“物”作为宾语,…  相似文献   

13.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武士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上涌现了一批行为勇武、严守忠孝道德的女性。探其原因有三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学习儒家文化,从而使她们更加容易理解传统士文化的精髓;两汉时期忠孝观念的传播以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承,促使更多的女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战乱和少数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武士化”女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凸现”双宾语的语义焦点“直接宾语”,用介词“以”将其提到动词前面,从而构成“以”字结构。从语法结构上说,属于双宾语的变式结构;从语义特征上说,介词“以”具有将后面的宾语交由动词处置的语法意义,属于早期处置式。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16.
汉语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只有几十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汉语介词"依""据"为研究对象,对介词"依""据"的历时演变进行探究。"依"作为动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后来随着其引申义的大量使用,发展出"依赖、依靠"义,到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依"作为介词的用法,南北朝之后更是广泛应用。"据"的本义也为"倚靠",但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连动结构中,汉朝时的"据"在连动结构中已可以没有"而"或"以"的连接,可见,"据"的介词用法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的介词用法使用频率有所增加,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充当介词宾语的通常是名词、代词、动名词,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和名词性从句也可以充当介词的宾语。一、不定式作介词宾语后面可以接不定式作宾语的介词有but,except,besides,insteadof等。例如:1.Whathashedonebesideswritethepaper?除了写论文,他还做了些什么呢?2.Heproposedtodosomeworkinsteadoftowatchtelevisioneveryday.他提议做些事情而不要天天看电视。要特别注意的是:A.当不定式结构作介词except,but,besides的宾语时,若介词前面出现了实义动词do的某种形式,则…  相似文献   

18.
以甲骨中“受”“止它”类卜辞为对象,就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否定词“不”与“弗”的选择配搭的考察表明:在“受”“止它”类卜辞中,当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指物名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否定可以在“不”“弗”中自由选择;当谓语动词带指人名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弗”不用“不”;当谓语动词带人称代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富定一般用“不”不用“弗”。  相似文献   

19.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徙少数民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研究者大多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徙少数民族导致了当时北方社会经济生活的“倒退”和“逆转”,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北部的经济生活竟倒退了两千年”。本文则认为,从总体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并没有造成历史的大倒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