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鸦片战争中英军之所以肆虐于各战区,汉奸在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清廷上下对于汉奸活动极为重视,对于汉奸作用也有较为细致的分析.然而清人对汉奸问题的认识仍多模糊不清,相应的政策措施亦复南辕北辙.对于汉奸对鸦片战争战局的真实作用和影响,以及清统治者无法妥善处理汉奸等类战事中细节问题的原因,本文依据史料细加校核,并据以探讨了清人话语之外、更为深切的政治和民族关系等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清代吏治和军制的腐败入手,揭示二者的腐败是鸦片战争中清朝失败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而指出落后的封建官僚政治制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中的矛盾心理,以及其在鸦片战争期间和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勾结过程中的表现,证明曾国藩并非是个终生媚外卖国的大汉奸。  相似文献   

4.
魏源受清代今经学的影响,注重探讨实学,强调通经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抨击时弊,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革新主张,初步奠定了军事、经济、教育、政治早期现代化的基本取向,他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国人民族意识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旨在对抗战时期一个独特的学现象--汉奸作家群落,进行剖析。章着重分析了汉奸作家群落的形成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技拣地方史志,辅以部分当事人的回忆和尚健在的口述等第一手资料,对土地革命时期英山县教育作了较为切实的钩沉工作,扼要而具体地叙述了新式小学较、列宁小学校、族立小学、平民夜校等兴起创办的原因,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披拣地方史志,辅以部分当事人的回忆和尚健在者的口述等第一手资料,对土地革命时期英山县教育作了较为切实的钩沉工作,扼要而具体地叙述了新式小学校、列宁小学校、族立小学、平民夜校等兴起创办的原因,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1;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  相似文献   

9.
"平民文学"思想是徐嘉瑞文学思想的核心,萌生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热潮中,与多位文学革命先驱的"平民文学"观相互影响。徐嘉瑞倾毕生之力建设"平民文学"思想,具体内涵随时代及其思想转变不断深化,形成了具有徐嘉瑞特色的"平民文学"思想,对该思想的理解需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当然,站在今天文学角度反思,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方面过于强调文学实用性而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未给予每个阶段的"平民文学"以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给中国青年带来深重的灾难。为挽救民族危亡,爱国青年英勇反对英国入侵,并开始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青年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1942年有《沉吟》二首,最近国内争论为谁“沉吟”。笔者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未从一群人当汉奸着眼,二是忽视了上海的汉奸,三是未考虑钱钟书为对这一群汉奸采取什么态度而“沉吟”。并提出有关资料,供人们解读《沉吟》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初期,国民政府颁布《处理汉奸案件条例》和《惩治汉奸条例》,鼓励民众检举揭发汉奸及汉奸罪行。随着检举揭发范围的不断扩大,民众矛头开始指向国民政府基层行政人员,并给人以诬告之风盛行的表象。在"利益"为控案驱动力的合理预设之下,行政人员屡屡被控正是战后基层官民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而其根本原因则是行政人员政绩评价的二元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传教士重履中土,极力发展教会势力。对此,大多数中国官员对基督教持有排斥态度。中国官员之所以排斥基督教的原因在于:其一,他们不喜欢传教士以强势的姿态进行传教;其二,中国官员们抱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严守华夷之辨的思想,反对基督教同化中国的行为;其三,中国官员们对教堂干涉词讼,侵夺其权利的行为心怀不满;其四,各地政府处理民教纠纷,往往采取“袒教抑民”的政策,官员们担心这样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仰;其五,官员们还担心基督教运动演变成民众造反运动。  相似文献   

14.
15.
从德江土家族傩堂戏的起源、在德江广泛流传的原因、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傩堂戏的演出剧目等方面,探索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在德江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历史文化原因,指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精神价值,梳理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四个来源,即: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祈求和期盼、土家族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土家族傩堂戏的演出剧目。  相似文献   

16.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30多年来在其资源配置转型过程中处在一个不断选择和优化配置方式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老百姓的选择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意义上的累进过程,采取边际增量改革举措、尊重教育收益滞后性规律与强调改革的稳定性原则是保持转型期持续制度创新节奏的原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趋势取决于符合高等教育成长规律约束力量的均衡。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如下趋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提供方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资金分配选择中更加强调采取绩效配置方式,大学高层合作模式的需求多元化,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成为必然,等等。  相似文献   

18.
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是英国初步形成的时期,基督教的传入对英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和教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互相合作,互相支持,达到了互利和双赢,使英吉利民族增强了凝聚力。这是英国在宗教改革中没有像某些大陆国家那样因宗教改革而发生分裂,甚至走向内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道教的济世思想,在古代小说中表现为度人为仙、化解灾难、除妖降魔等,从唐宋开始,济世行为开始介入政治斗争,如协助忠臣良将平定倭乱,锄除奸臣等.这些都反映出道教积功方能成仙的思想及道教越来越世俗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饱受列强欺辱的中华民族,其子孙在外敌入侵面前,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民族英雄,为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杰义士;一类是民族败类,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汉奸走狗。以抗日战争时期腾冲沦陷区各色突出人物在国破家亡面前的表现为例,警醒早已远离战争硝烟的人们:在缅怀英烈的同时,莫忘鞭笞家贼;在不忘国耻的同时,更要加强国民的爱国品德的养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