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等同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文化资源,但在世界观、经济理论基础与制度设置等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他创立的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本文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置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 ,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 ,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追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初,冯玉祥在日记中自称开始信仰社会主义。他相信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批判,论证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前途,探讨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冯玉祥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孙中山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主义思想体系,他的民生主义的精华部分,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所发展.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丰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开放门户以及民生社会主义等民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归结为“重民”、“养民”的传统思路,不仅是这一概念的由来,还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关心国事民疾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性情是民生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更因为民生主义本质上是孙用中国的大同思想过滤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作为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民生主义的宗旨就是平等,这使我们看到无论是平均地权还是节制资本均出于孙对垄断的疑惧怕与防范以及对平等的向往,而在各种社会主义中他之所以选择了国家社会主义,其理由仍然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私人势力的膨胀,在他看来私人经济的扩张必是贫富不均的渊获,而这是与他设想的目标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对孙中山的吸引力也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设计的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制度对分配平等、生产资料及生产管理的社会化的几乎相同的要求,这正好暗合了他的大同平等情怀,暗合了几代知识分子实现“佛氏涅磐、孔氏太平、耶氏天国”的终极性真诚幻想。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一个真诚的社会主义者,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只是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才是他毕生追求和终身奋斗的目标.他最早认识到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主张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并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途径实行社会主义,最终成为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国的伟大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民生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海西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孙中山在西方社会主义影响下,提出了社会主义目标。为此,他寻求国际社会主义的支持,十月革命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他提出的民生主义是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他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他独创的三民主义学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因而它也特别吸引研究者的寻味探讨。最近出版的韦杰廷著《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一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对民生主义思想作了详细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翻阅此书,引发了我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索,现结合对韦著的评论,把几点想法写出来,向该书作者和学者们讨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和介绍了中国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法律思想与主要观点,以及他主张实行的“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理论的主要观点,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对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在考察西方社会现实、形成自己救国理论的过程中,受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他一方面赞赏社会主义理论,吸收了一些思想形成了民生主义学说,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其分析虽有明显不足甚至错误,但其现实态度和独到眼光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其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作一番比较研究,无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民生主义除受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来源之一。孙中山以民本思想为本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创新了儒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注重社会物质和道德教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备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所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他试图推行民族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间的平等与自由;推行民权主义,实行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使人民和政府的力量达到平衡;推行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发展实业和节制资本,使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并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旨归是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这一理论是20世纪初中国人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实际内容就是三民主义,它与儒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一种 观点从构建孔、孙道统论出发,力图把孙中山儒家化,把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为孙中山思想是中国 孔、孟道德的复活;另一种观点则相反,断然否定孙中山思想曾受儒学影响,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 不同。实际上,孙中山革命思想既与传统儒学有质的差别,又明显受到儒学的影响。具体言之, 民族主义经历了由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发轫,到逐渐扬弃儒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吸收西方民族 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在构筑其民族性方面起了关 键性作用。民权主义学说,是取法西方民主制度,反观中国民本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而生成的中 西合璧式的理论成果,其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民生主义学说除受 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定程度上说,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也就是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利弊得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并且还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直接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着不同的中国重大问题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的历史考问,构成了解读两者关系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8.
朱执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著名理论家和活动家,他始终不渝地宣传和捍卫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承受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并对土地国有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的社会理想追求中,民生就是与民本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被边缘化了,但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这一命题又突出起来,形成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既有对现代性的判断,又有理想主义追求,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相联系,真正确立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