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式菜名中语言变异现象为视角,探究中式菜名英译策略.通过对徽菜中经典名菜的对比分析,证明生态翻译学理论可以应用到菜名翻译中.采取合适的菜名英译策略对提升中餐形象和增强对外宣传功能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很多城市加大了对外宣传。外宣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外宣用语原文译成英语。成都名菜和道路交通英译在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得体性、一致性和简洁性上存在一些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译者要加强自身的英、汉语功底,培养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大力整顿翻译市场,加强监管,减少错误。  相似文献   

3.
宁波名菜具有鲜明的特色。文章通过对宁波名菜的品种类型、刀工成形、烹调方法、滋味类型、色彩、质感等六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宁波名菜的总体特点,从而对宁波名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星级酒店闽菜菜谱中最难译的传统小吃名、药膳名称以及艺术菜名,如南普陀素菜名称、民间祭祀及婚庚寿宴菜肴名称等的英文翻译进行了调查,认为存在经典名菜译名不统一,传统小吃译名模糊,药膳译名信息传达不足,写意型菜名翻译失误等问题。从功能目的论视角提出直译加注法、意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以及符际翻译法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译学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翻译学界对如何建构中国译学理论体系及其话语权等问题有多元解答,但学界尚未从事基于西方译学及其理论对我国译学建设影响的研究。鉴于此,笔者借助NUTERM汉英术语数据库中的语料,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译学研究期刊论文中的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及问题,尝试从术语这一理论话语的基础层面来探究西方译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译学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大变局下进一步思考中国译学建设,尤其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任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译学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译论的影响下开启的,因此,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中西译论比较或中西比较译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内译学界对中西译论的研究很重视,出了很多成果,但整体上讲,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多于概述性研究,框架或论纲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比较译学的框架进行了尝试性架构,提出了一个中西比较译学论纲,以期为中国当代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论纲,并服务于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就此提出菜谱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构建菜名英译搜索网站。以建立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中国菜名英译体系,推动菜名英译标准化、统一化进程,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翻译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1.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的化境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译论基础之上,同时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他对中国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化境理论.将传统翻译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钱钟书对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对现代中国译论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翻译界越来越重视开展译学理论研究,因为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翻译理论的更新与提高,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译学理论研究者必须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和原有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工作。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史》详细记述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译评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勾勒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书基础之上,通过梳理中国译学理论流变的线条,总结各阶段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加强翻译爱好者的理论修养,提高实践能力;为译学理论研究者提供资料和管见,促进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图片新闻     
5月3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北京举行“中国名菜名点高职教材及光盘首发式暨向京华名厨赠书仪式。此套书的最大特色是由京华名厨示范演示并配合发行的。图片新闻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译学史》是鲜有的译学理论史学著作。作者陈富康将中国翻译史分为古代、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后四个时期进行叙述,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遴选当时有代表性的翻译家进行介绍和评述,为读者勾勒出中国译学进程史的大致轮廓,同时,注重对各时期各翻译家其译论之间的关联进行介绍,"尽量显示史的连贯与动态发展",如实讲述,客观评论。《中国译学史》一书中收录的译论和作者对观点的评述都为读者提供了诸多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以探译海之深浅。这些理论和经验对于从事翻译方向的研究者开展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国关键词英译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译好中国关键词,才能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的声音,译好中国关键词,才能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效果,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更大的成效。因此,本文将研究如何译好中国关键词,并提出中国关键词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策略,以期提升中国对外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刘英卓 《现代英语》2023,(15):79-82
文章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外译情况,并以中医药文化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外译的基本情况,包括外译的背景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中国文化外译面临的问题。最后,就如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了思考,阐述了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途径和策略,强调了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对中国文化外译的讨论,特别是以中医药文化为例,可以促进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实践。文章提醒人们在外译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并呼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徽名菜的品种类型、刀工成形、烹调方法、滋味类型、色彩、质感等六个方面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出安徽名菜的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