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无汞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的实验进行改进,采用SnCl2直接还原无色钨酸钠为蓝色,不需加入TiCl3.以CuSO4作催化剂,利用水中的溶解氧可使钨蓝迅速消失,不用稀释的K2Cr2O7标准溶液至蓝色消失.经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结果准确度、精确度较高,而且现象易于观察、学生操作简单方便,并降低了实验费用.  相似文献   

2.
"蓝瓶子"实验指亚甲蓝、氢氧化钠以及葡萄糖的混合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振荡溶入氧气后变为蓝色,且可多次振荡,实现溶液颜色反复变化的实验.其变色原理是:蓝色的亚甲蓝可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的亚甲白,亚甲白又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蓝色的亚甲蓝.能否使该实验具有探究性?我们作了如下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58页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不仅是初中科学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为高中生物学光合作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实验利用漏斗和试管收集水中金鱼藻产生的氧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植物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相似文献   

4.
第四章.碳、硅、硼一、孔雀石是一种化合物的不纯形成。若取纯的该化合物0.1摩尔,并加入足够的稀硫酸,使其在室温(大约20℃)下完全溶解。反应产物是____。1.无色溶液和大约24升气体2.无色溶液和大约4.8升气体3.蓝色溶液和大约4.8升气体4.无色溶液和大约2.4升气体5.蓝色溶液和大约2.4升气体二、现有相同浓度的Na_2CO_3和NaHCO_3水溶液,何者碱性强?三、14毫克某灰黑色固体A,与浓NaOH共热时能产生无色气体B22.4毫升(标准状况)。A燃烧的产物为白色固体C。C与氢氟酸作用时产生一无色气体D。D通入水中生成白色沉淀E及溶液F。E用适量的NaOH溶液处理可得溶液G。G中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装置:(图示药品为反应开始前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利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在 U 形管中被蒸馏水吸收(蒸馏水中事先放置几小片铜片),制得无色的硝酸溶液。生成的稀硝酸又与铜片缓慢反应,无色溶液逐渐变成蓝色,产生的无色一氧化氮气体经导管进入盛有氧气的烧瓶中,在烧瓶中被氧化为 NO_2,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而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6.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以及太阳光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的过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很简单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小实验。取一个无色透明的空雪碧瓶,瓶里盛满清水,在水中溶人0.2克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及释放氧气是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证实的。由于分步实验准备工作时间长,缺乏连贯性,影响了课堂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为此,我们改进了这个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l方法步司——1.l在广口瓶中加入480毫升蒸馏水,向瓶内涵加澳百里酚蓝试剂(l克药品溶于1升20%乙醇中),并滴入少许of%碳酸氢钠溶液,将瓶内溶液调至蓝色。1.2剪取新鲜的、生长旺盛的沉水植物若干技放入广口瓶中,并如图1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呈.3打开KI,关闭KZ,将导管①的管口浸入水中,用手掌紧贴广口瓶的外壁,如…  相似文献   

8.
该实验的现象是基于碱性葡萄糖还原亚甲基蓝的速率与空气氧化亚甲基蓝还原产物的速率不等而形成的。实验起始,过量的碱性葡萄糖把亚甲基蓝由蓝色还原为无色,这时如果剧烈摇晃瓶子,空气中的氧气又把无色的亚甲基蓝的还原产物氧化回蓝色的亚甲基蓝,蓝色又重现出来,而后溶液中过量的葡萄糖又将蓝色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如此反复,实验能多次重复。这个实验非常有趣,并且在讨论化学动力学时作为演示实验经常出示。  相似文献   

9.
在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的实验时,课本上是先取01%的BTB溶液适量,把它装在一个大烧杯内,用玻璃管向溶液里吹气,BTB溶液由蓝色转变为黄绿色。然后在洁净的试管中放入金鱼藻,再加入黄绿色的BTB溶液,并在管口加塞,最后放到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溶液由黄绿色变成蓝色。说明试管内的金鱼藻在光下吸收了二氧化碳,导致试管内的溶液由黄绿色变成了蓝色。BTB溶液是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的简称,它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指示范围是pH68~76。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作水生生物的呼吸试剂,生物在含有这种试剂的水中短时…  相似文献   

10.
液体扩散实验说明液体分子是运动的,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开始时,2种液体的分界面是否清晰”。教材通常在量筒中盛半杯清水,然后用长颈漏斗把蓝色硫酸铜溶液缓缓注入底部。实验要求开始时,上面的无色水与下面的蓝色硫酸铜溶液的分界面要清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是用长颈漏斗向水中加硫酸铜溶液时.由于漏斗管颈中会有空气,因此在加液时容易产生气泡;  相似文献   

11.
向碘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蓝色会褪去吗?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4毫升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水,并振荡,溶液变蓝,再加入约3毫升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呈无色.[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1毫升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入3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几乎为无色.以上实验事实充分说明:碘不能从淀粉溶液中被四氯化碳苹取出来,相反,淀粉溶液却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人所承认的那种…  相似文献   

12.
例1甲乙两同学进行课外实验,各取250mL无色透明饮料瓶一只,依次加入4g氢氧化钠、4g葡萄糖、半瓶水、3滴0.2%的亚甲蓝溶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旋上瓶塞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甲再次振荡,又呈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多次反复可重现上述现象.而乙于蓝色消失后,向瓶内加满  相似文献   

13.
水生植物是能长期在水中正常生活的植物。一些水生植物在水中具有放氧、吸毒、杀菌、净化污水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其中 ,水生植物及其附着性藻类 ,白天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 ,供给水中氧气 ,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平衡 ,使水中的好氧细菌繁殖加快 ,促进了水体的净化。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水草的光合作用的发生 ,了解其在水环境中的作用。1 仪器和试剂无色透明玻璃瓶 (或烧杯 )、空气泵、药匙、滴管 ;靛蓝胭脂红、连二亚硫酸钠、蒸馏水、水生植物 (黑藻、金鱼藻或狐尾藻等 )、河水 (或湖水、池塘水 )。2 实验方法2 .1 靛蓝胭脂红溶…  相似文献   

14.
对初中生物学“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中的试剂、装置和材料等进行改进。使用更易获得的木槿、酸模等代替金鱼藻,使用NaHCO3溶液代替清水,利用新型实验装置提升实验效果,简化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成功率,促进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协作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蓝瓶子实验中,溶液的颜色只能从蓝色变为无色,再由无色变为蓝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分单一。如果使蓝瓶子实验变为彩瓶子实验,让一些普通的瓶子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变化,那该有多么的神奇!针对这一设想,笔者利用常见的指示剂制成溶液的背景色,对蓝瓶子变彩瓶子的实验进行了探究。1.蓝瓶子实验试剂的配制在锥形中加入50mL水,溶解1.5g葡萄糖,逐滴加入8~10滴0.1%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整个溶液成蓝色,再加入2mL30%的NaOH溶液,摇匀。2.彩瓶子实验的背景试剂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设计了新的吸、放热反应演示实验。新设计的实验简易可行,结合蓝色碘-淀粉溶液遇热褪成无色溶液,遇冷又变成蓝色溶液的可逆热色性原则,通过漂亮明显的颜色变化可以使全体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且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7.
1 吸附褪色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2 热分解褪色蓝色胆矾晶体受热分解为白色的无水CuSO4和H2 O ,原蓝色褪去。绿色碱式碳酸铜粉末受热分解为黑色CuO、H2 O、CO2 ,原绿色褪去。3 复分解反应褪色蓝色CuSO4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Zn或Al,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无色的ZnSO4 溶液…  相似文献   

18.
"蓝瓶子"实验及其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蓝瓶子”实验在 2 50mL锥形瓶中加入 2 g氢氧化钠 ,10 0mL水使之溶解 ,再加入 2 g葡萄糖。振荡溶解。滴入约10滴 0 .2 %亚甲蓝溶液 ,塞上橡皮塞。振荡瓶子使全部溶液呈蓝色。静置一会儿 ,蓝色消失。再次振荡 ,无色溶液又渐呈蓝色。放置后蓝色又消失 ,此过程可反复多  相似文献   

19.
王美华 《生物学教学》2002,27(7):19-19,18
1 问题的提出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第一册 (江苏教育版 ) ,植物的光合作用部分安排了四个实验 ,其中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为验证性实验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为观察 (或演示 )实验。作为全书重要的适宜于探究性实验的知识 ,仅仅起到使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是不够的。因此笔者尝试将上述实验改为有关光合作用诸条件的探究性实验 ,这样既完成了原有实验的教学目标 ,又巩固和运用了教材中介绍的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探究法 ,更实现了在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由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济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见图1),本人按照课本的实验操作,经多次实验都未能观察到木条复燃的现象。1 原因分析第一,橡皮塞插入部分占据了玻璃管口的一段容积,打开时,收集到的氧气在橡皮塞之下且比空气密度大,使空气进入,占据了橡皮塞所占玻璃管的容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