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时评忌讳马后炮,忌讳人云亦云,忌讳千篇一律。要追求“鹤立鸡群”或“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见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家言论”。只有“独家言论”才能风靡一时,振聋发聩。“独家言论”不仅仅为媒体赢得“洛阳纸贵”的效果。而且也是媒体称雄争霸的法宝。  相似文献   

2.
一个行将消失的特殊女性群体。为了兄弟姐妹和分担家庭的重担,她们终身不嫁,在红尘中苦行。她们忌讳被人称“老”,不能叫“奶奶”或者“大妈”,只能叫“娘娘”——  相似文献   

3.
“春季到来绿满窗,夏季到来柳丝长,秋季到来荷花香,冬季到来雪茫茫……”这是流传在苏南一带的“四季歌”。有人把报纸上的科普宣传比作“四季歌”,认为这是科普宣传的大忌讳。但笔者认为,科普宣传的“四季歌”需要“唱”,更要“唱”好。在报纸上进行科普宣传,应该与当前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翻阅报纸,发现报上在报道领导干部到下属单位检查工作、处理问题时,无一不用“深入”一词,从标题到行文,“深入”得有些让人目不暇接,但就是深入不到读者心里去。笔者并不是忌讳“深入”这个词,象党和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干部在繁忙的事务中,还挤出时间不辞辛劳地到各地视察、调查,如胡耀邦涉足天山南北,万里走访沂蒙山区等,充分表现了他们尽管日理万机,依然体察民情、了  相似文献   

5.
一、经济报道要“浅”大到房子、车子、票子,小到酱醋油盐茶,百姓生活,说到底,就是与经济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讲得通俗一点,过日子离不开衣、食、住、行。我们的经济报道也不外乎此。因此,写经济报道是站在金字塔尖曲高和寡盲目地追“富”,还是为消费者说话,说老百姓身边的事,将最终决定能赢得多少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6.
《半月谈》总编辑闵凡路在谈到评论的写作时,列举了十条忌讳: ——忌“空”:评论最忌空大。方方面面都论到什么也讲不透。  相似文献   

7.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8.
写新闻有没有诀窍?要说有,就是“新奇”二字.“新奇”就是新鲜,与众不同.新闻报道不同于工业产品,强调标准化,规格大小一分一毫不差.恰恰相反,新闻报道最忌讳的,就是标准化,就是定格.  相似文献   

9.
办报纸如同开展其它工作一样,最忌讳的是“虎头蛇尾”,也就是俗话说的顾头不顾尾,年初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年尾却搞得平平淡淡,毫无声势。去年是蛇年,12月份的军报宣传不仅没有给人“蛇尾”之感,反而让大家从中掂量出了“豹尾”之力,各项工作宣传得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受到了总部领导和广大读的肯定与好评。  相似文献   

10.
新闻节目“经营”初探周鸿铎新闻节目“经营”这个概念比较新,也是人们忌讳使用的概念,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新闻不是商品,这是由无产阶级新闻的性质决定的。那么,对于非商品性的新闻节目能否经营?如何经营?在新闻活动中的“经营”含义是什么?这些都是进行新闻...  相似文献   

11.
肖长琴 《大观周刊》2012,(39):261-261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一忌写“模仿新闻”。新闻,本应取之于生活,贵在创新。可是有的通讯员却总是在报纸上找题目,强照葫芦硬画瓢。新闻姓“新”,最欣赏的是独创,最忌讳的是模仿。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每天都看报纸,但他们不是从报纸上找已经报道的  相似文献   

13.
“哪壶不开提哪壶”,《中国俗语大辞典》注为“比喻专拣对方的忌讳或弱处去说”,却未说明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想来,是那种多灶眼的大灶,可以同时烧多壶开水,正常情况用开水时,哪壶开了提哪壶,不开的壶就不提;但特殊情况也是难免的,或因灶眼的火势不一样旺,或因壶的导热有快慢,或干脆就是烧水人的工作有疏失,当然也会是坐水时间有长短,壶未必会同时都开,这时哪壶不开提哪壶,就是没事找事,类乎横挑鼻子竖挑眼,吃力不讨好。既然是比喻意义,“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提”,就不是李玉和夸他闺女唱的“提篮小卖拾煤渣”中的“提…  相似文献   

14.
在这遭际“非典”的日子里,心情一直被“非典”缠绕着。写些其他东西,讨论些其他问题,都会有苍白矫饰,无病呻吟之感。直面“非典”,不是时髦趋新,而是真情告白。二月份,当“非典”这个新词刚从南方传来时,我们的心还波澜不惊。不就是肺炎吗,况且离我们还那么远。当听到南方一些城市抢购板兰根、抢购酸醋时,还一笑了之,不那么经意。十多年前,我们这个城市由于毛蚶暴发“甲肝”时,不也这样吗?都经历过了。那时,我们断然不会想到,二个月后“非典”的肆虐竟会给人类带来如此惨重的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四月二十五日公布的全球疫情,已有28个国家…  相似文献   

15.
张洁 《新闻前哨》2004,(3):36-37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正确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报道工作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但从某些计生报道来看,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应注意的地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结合学习和实践,仅就计生报道中的三点“忌讳”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会发现,古代一些诗歌往往以“无题”作题目。对此一些青年读者感到不好理解,不知“无题”始于何时,是何意思。说起“无题”诗,不能不提及李商隐。张采田云:“无题诗格,创自玉溪(即李商隐,他字义山,号玉溪生),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转动情。”对“无题”的另外一些解释是,诗人对内容有所忌讳,或有难言之隐,不便于直接揭示题旨,便以“无题”名之。另一种看法认为“无题”诗乃诗人别有寄托,“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朱鹤龄《李义山诗注》序)。  相似文献   

17.
炎夏盛暑,人们在瓜摊上买西瓜解渴,都希望挑那些瓤多、味甜、皮薄的上等货,忌讳那些瓤少、味寡、皮厚的下品。因为,后者给予人有用的东西太少了。我们某些新闻作品,往往洋洋洒洒,忸怩作态,千回百转,云山雾海,“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内囊里并无多少拿人货色,跟那些厚皮瓜十分相似,故将它比喻为患有“厚皮症”。“厚皮症”的症状之一:每写报道,特别是会议报道,总要大段大段交代背景、参加人员等等,或者加上什么别的楔子,绕好大弯子,难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8.
张卓 《大观周刊》2013,(10):213-213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些人爱“刮风”。在文艺创作或新闻报道中,也有人爱“刮风”。一些作者,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去发现新的事物,新的人物,新的问题,而是热衷于追时髦,赶浪头,听风就是雨,甚至捕风捉影。写出的作品和文章,表面看来,轰轰烈烈,煞有介事,仔细琢磨,却经不起推敲,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违反了文艺创作或新闻报道的规律.这样的作品或文章,绝不能感染人,打动人,当然,也不可信。这是写作中的一大忌讳。最近,我读到一些反映农村生活变化的诗稿,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抢新闻”成了贬义词。一提“抢新闻”,往往同不择手段、“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作风”联在一起。报上出现了失实报道,领导会批评:“谁叫你们抢新闻的?!”甚至连一些新闻学词典一面肯定“抢新闻是与新闻报道的时效观念的形成与加强分不开的,另一面也认为:“由于片面求快抢快,记者采访往往草率从事因事实不准确而毁及报纸声誉的情况也随之出现。” (注)一句话,“抢新闻”在相当一部份同志的眼里是个不祥之物,工作中常常忌讳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