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印度,舞蛇是一项传统娱乐项目,表演舞蛇也是许多印度人赖以谋生的手段。舞蛇中的“主角”——眼镜蛇在印度有着崇高的地位,印度每年都会举办“毒蛇节”以敬奉眼镜蛇。  相似文献   

2.
15世纪末期,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印度。据说直到去世,哥伦布始终坚信自己几次航程登上的大陆就是印度。后人也将错就错,把在这块大陆上生活的土人称为印度人(INDIAN印地安人)。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郊区横跨亚穆纳河的一座公路桥旁边,一群大象正在吃草。周围是典型的印度棚屋,毫无疑问,大象们有自己的主人。果然,在桥下面的斜坡处贴着一张广告单,上面有电话号码和印地语写的"大象"。记者拨打了这个电话号码,听到回答:"我是大象!"大象的主人祖里菲卡尔经常这样接电话,据他解释说,"这样方便,顾客也很喜欢。"  相似文献   

4.
蛇与间谍     
中国文化中,蛇是“小龙”。21世纪以“蛇年”开篇,它与20世纪末年的“龙年”应属“一脉相承”。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蛇与间谍似乎有些关联。蛇的种类极多,有着庞大的“家族”。而间谍遍布世界,也有“门类”之分。然而,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属性——不择手段地去获取猎物。例如,在科教电影中,我们可以见到:蛇在树梢耐心等候飞鸟的降临,当目标就在眼前时,蛇以其缓慢的速度悄悄接近目标,最后的出击很少失误。这与间谍在窃密过程中的巧妙设计和靠迂回或逼近来贴近目标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中,蛇总与秘密相伴,而…  相似文献   

5.
瓦斯科·达·伽马开创了东西方之间兴旺发达、延续至今的贸易往来。里斯本全城都欢腾起来了。四艘漂亮帆船的指挥官终于被选,他就是瓦斯科·达·伽马。这四艘船只停泊在港湾里,  相似文献   

6.
蛇庙     
在马来西亚半岛西北部沿海之滨,槟榔屿首府乔治市郊区,有一座以奇特的魅力吸引着香客和游人的庙宇——蛇庙。在蛇庙的大殿和各庭院中,上百条蛇与前来祭祀和逛庙的人们混杂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毒蛇,但看上去却是那么恬静,心安意得,有的还睡意未消地倒挂在树枝上吃着罐子里的鸡蛋。据说,庙里香烟绦绕,才把它们熏得这样整天萎靡不振。庙里仍有用马来语书写的警告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蛇性。不过虔诚的香客们相信蛇庙的圣灵是会保护他们的,而且为了多募捐,庙祝们也允许游客玩弄毒  相似文献   

7.
蛇村     
在埃及首都开罗市郊的大金字塔附近,有一个“蛇村”。这个村庄以其“人蛇共处”特色.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埃及最富裕的村庄之一。.  相似文献   

8.
肖雅 《世界文化》2011,(10):24-27
印度人柏电影,有一种完全区别于其他国家电影文化的特质,那就是崇尚电影形式美感与影片内容的同等重要。美,自古以来在印度人心中,就是幸福、吉祥、魅力和优美的意思。凡是能唤起人内心美妙情感的事物,都可以判断为美;凡是能契合人心理结构,人人都能感受到审美快感的事物也都是美。而每当我们欣赏一部印度电影,看到的不单单只是影像和人物,那些附着于影像和人物之上的形式感,往往更加令人目眩神迷,如民族服饰、节日祭祀和华丽缤纷的特色婚俗。  相似文献   

9.
蛇的真面目     
蛇的真面目闫玉敏编译因此就用敏感的腹部“倾听”地面的振动。蛇的眼睛像显微镜一样聚焦微调至很近的距离;夜里寻食的蛇,眼睛像猫眼一样,瞳孔垂立。蛇的舌头既是异常敏锐的“手”———用来准确地触摸它碰到的每一件陌生物体,又是一种高级嗅觉器官。精巧的叉形舌尖从...  相似文献   

10.
尼尔森公司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印度人智能手机拥有者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两个半小时。 作为使用时间最长的通讯工具,72%的受访者表示上网为玩游戏、从事其他娱乐和社交网络等活动,28名的受访者回答为收发邮件和进行通话。按年龄段统计,15~24岁年龄段青年组的日均使用时间为3小时,31岁以上年龄段日均使用时间为两小时。青年组回答每天上网冲浪两小时,收发邮件31分钟。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个地处热带、低纬度的南亚国家,印度的一年四季保持着几乎均等的昼夜长短,清晨的阳光不会因夏至日而提早来临,冬日的晚风也不会吹来耿耿长夜。1月来印度,气温刚刚好,但昼夜温差极大,就如同这里日与夜的反差。夜晚到达德里的时候已是当地晚间10点,从机场一路过来的车流完全不输北京,繁华、拥堵,再加上混乱。一下车,浓烟扑面,味道刺鼻,不好说是雾霾还是含硫的光化学烟雾,印证着尚处财富积累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2.
李琳 《大理文化》2014,(5):105-112
大理自古为滇西咽喉,身处我国西藏、缅甸和印度的三角地带,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空间地理下,蕴育了多彩斑斓的文化。任何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白族也不例外。然而民间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单一独立的,白族民间文学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包括中原文化、羌藏文化、印度文化等,本文将集中探讨印度文化在白族民间文学中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化》2009,(9):I0001-I0004
  相似文献   

14.
印度染织     
正印度染织源远流长,可追溯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很早的时候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素有世界染织始祖之称。印染、纺织、刺绣等印度染织,种类繁多,展现着手工艺之精巧和日常生活之美。它是生活在印度次大陆劳动人民生产创造、生活艺术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南阳麒麟岗汉墓的南北大门门楣下出土了一组画像石,其图像形态为人首龙(蛇)身,此文将以其作为主要的图像研究对象,对于其整个图像的形态作以图像学层面的考证,通过对于同类型形态的图像的对比与文献的的引据,确认其形象所属的文化身份属性,即阴阳主神。在此基础之上,去从其地域性与时代性文化语境结构之中,推引出形象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武昌蛇山南楼(即古代的鄂州南楼)在近千年历史中屡废屡建,在南楼存续期间,历代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登楼赋诗络绎不绝,并被很多人误以为它就是东晋大将庾亮所登过的南楼,对于南楼的始建时间也存在争论,本文对此进行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7.
坦桑尼亚的耍蛇艺人李有观译耍蛇,是坦桑尼亚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技艺。来自苏库马族的耍蛇艺人被人称为“巴耶耶”。在节奏铿锵、和谐动听的鼓乐伴奏下,巴耶耶挥舞毒蛇,动作惊险。那些碗口粗细的大蟒和细如嫩竹的小蛇在耍蛇艺人的指点下,点头弯腰,左盘右旋,翩翩...  相似文献   

18.
耍蛇是坦桑尼亚人民善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技艺。在坦桑尼亚的苏库马族中,有很多以耍蛇为业的民间艺人。当地称他们为“巴耶耶”。他们在节奏铿锵和谐动听的鼓乐伴奏下,挥舞毒蛇,动作惊险,姿态优美。只见碗口粗细的大蟒和细如嫩竹的小蛇在耍蛇艺人的指点下,和着鼓乐,点头弯腰,左盘右旋。翩翩起舞,十分有趣。这种耍蛇舞就叫作“伍耶耶”。耍蛇艺人都经过专门训练,通常需一至两年。师傅在家里传授蛇艺,内容有识别蛇类、捕蛇经验、拔除蛇牙、饲养方法以及配制蛇药等。徒弟功成艺就时,师傅便选一吉日良辰举行出师典礼:用  相似文献   

19.
唐超  姜波 《世界文化》2023,(12):60-63
<正>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经济交易之一通常发生在结婚时,即缔结一段婚姻时男女双方相互交换礼物。人们通常将新郎及其亲属赠予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服务等称为彩礼;嫁妆则是女方出嫁时由女方亲属赠送的各类物品或货币,属于从新娘家庭到新郎家庭的财产转移。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嫁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