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思维的独立和研究真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新闻大学》第一期"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研究状况笔谈",刊登了陈韬文和郭中实两位先生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关注。考虑到刊物的周期,按照原来每期刊登几篇的计划,时间拖得太长。鉴于此,经与《新闻大学》商量,决定开个"绿灯",将已经选择出来的稿子在本期全部刊出,以期读者可以对讨论有一整体印象,同时也便于做出自己的思考并参与讨论。也正因为此,受到字数的限制,有的稿子不得不忍痛割舍,发表出来的所有稿子都作了一定程度的删节,在此特向各位参与笔谈并作出自己贡献的各位学者致以歉意。  相似文献   

2.
增加信息量,这是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是四开四版的周三报,版面小,刊期长。因此,怎样利用有限的版面,容纳更多的信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两年来,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树立起信息观念,并采取切实措施,使报纸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欢迎,报纸发行量也不断上升。一、增加新闻的条数,多发短新闻。一般来说,一篇新闻稿件,总有一点新闻信息。因此,要增加报纸信息的容量,必须增加新闻条数。我们要求编辑精编稿件,把那些“空话、套话、废话”,尽量“挤掉”,新闻稿一般控制在二百到五百字之间,最长的不超过九百字,每个版面必须用稿十篇以上。并在一、二、三版开辟了《荆溪浪花》《简明新闻》《经济短波》等栏目,刊登“百字新闻”。这样,版面上的新闻条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  相似文献   

4.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5.
田之章 《军事记者》2006,(12):12-12
在军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宣传中,我负责给特刊《长征随想》专栏提供稿件。编辑这组稿件时,我们尝试运用抒怀的笔调,取得预期效果。长征特刊12期,《长征随想》专栏发稿10篇。除第一期和最后一期,每期一篇。这些稿件,全部都是围绕长征精神来写的。但这些稿子没有正面回答长征精神“是什么”,而是着力说明“为什么”,把思考和答案留给读者,不空议论,不提要求,使整组稿件的文风亲切自然,如徐徐春风,把绿色吹进万千读者的心田。言论文章离不开抽象的概念。但是,科学的抽象来源于具体,没有具体也就没有抽象。在政论中,如果全是抽象的道理,容易…  相似文献   

6.
上次写了《这些稿件为什么会挤掉?》,感到意犹未尽,现在再谈谈有些稿件为什么别人挤不掉?且不说去年入选的全国好新闻和各地报纸刊出的好稿子,即以文汇报为例,近来也登过许多深受读者好评的新闻、记者见闻等。这些稿子一到夜班编辑组便被视为“嘉宾”,优先放行,保证地位,精心制题,突出处理,以至常常把别的稿件挤下来。诸如《令人遗  相似文献   

7.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8.
报纸被称为“新闻纸”,当然应该每天都是新的.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时候,一些读者会觉得某一报纸天天都是“老面孔”,没有新意.究其原因,当然不是该报纸的内容天天都在那儿“翻烧饼”,而是因为这张报纸的内容绝少有特点,版面很少有变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平淡,缺乏新意,以致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明眼人心中有数,这其实就是新闻宣传的“一般化”所产生的负效应.新闻宣传的“一般化”是办报人的大忌.怎样认识“一般化”的危害和克服“一般化”的现象,《随州日报》正在探索和实践.“一般化”报道不深不透,不痛不痒,可有可无,难以给读者留下印象,严重地阻碍了“报纸每天都是新的”这一命题的实现.因此,去年下半年以来《随州日报》着手疗治“一般化”现象,对“一般化”不宣而战.1、制度规范,从运行机制上克服“一般化”去年下半年,《随州日报》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增加了克服“一般化”现象的一系列条款,其中明确规定,每个记者每月要有2—3篇深度报道;限制新闻稿字数,消息不超过800字,通讯不超过1200字,特殊情况下采用1200字以上的长稿,要经社长、总编辑同意.还要求每版要有4个以上的栏目、4种以上新闻样式;所有稿件经群工部登记,个人不接受稿件,以限制关系稿的产生.这些规定从制度上“堵截”了“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1.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2.
朱晏 《新闻知识》2001,(1):42-44
近年来,我国报业飞速发展。作为版面编辑,必须研究掌握报纸版面形式美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在设计版面时紧跟时代审美情趣,设计出的版面才能为大众所喜爱。试分析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可以大致把握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特点和规律。 版面内容丰富多彩,重点报道鲜明突出。 获奖版面在表现重大事件时,往往在体现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突出一个宣传中心。第三届中国新闻奖版面二等奖 1992年 9月 8日《南方日报》一版,重点报道广东省隆重表彰优秀教师一事,全版12篇稿子,其中7篇稿件的报道内容都围绕尊师重教这个主题。杰出教…  相似文献   

13.
我們作編輯工作的人,在处理稿件的时候,首先当然要选择內容好的稿件,对读者有益处的。稿件决定用了,还要作一番必要的加工,使讀者讀起來不吃力,不发生誤会,不至于受到語言运用上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說,要尽可能为讀者着想。现在想就1961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提一点意見,目的是希望同志們把編輯工作作得更好。对稿件的加工方面作得更細致。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 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立读者代表,并认为读者代表应由有新闻工作经验的、有权威的和能够听取读者意见的人来担任。同年同月,《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兼《路易斯维尔时报》的主编 N·E·艾萨克斯接受了上述建议,立即任命曾长期在信使报担任城市版主编的约翰·赫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个企业业余写作爱好者,由于经常投稿,接触了一些报纸编辑,在和他们言谈中,我了解到:一张报纸真正高质量的稿子占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一般化的稿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关系稿只能挤入“一般化”稿件中。真正低劣的文章,就是有人,也难以挤入报缝,但要是高质量的稿子,就是被那些热衷于“以人取稿”的编辑碰上,也绝不会轻易放过的。编辑遇到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会爱不释手,为之精工细琢,使之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6.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上高中时在《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把稿子寄去,谁知很快便在三版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三年多来,我已在地市级以上近20家新闻单位发稿200余篇。稿件发得多了,竟使人生疑:“你认识编辑?”不  相似文献   

17.
一作为编辑,我每天都接触大量稿件;作为读者,我每天都浏览许多报纸。但真正能打动我心、催我泪下的文章实在少见。然而,不知怎么的,一篇我本来不想花功夫细读的长篇通讯——《驶向世界的航程》(新华社1月14日播发,人民、经参等报在显著地位刊登,以下简称《航程》)却抓住了我的心,唤出了我的泪。春节期间回山东,一位在工厂工作的朋友对我说:“你们《经济参考报》前些日子登了一篇长文章,叫《驶向世  相似文献   

18.
9月9日,我与分社同行夏儒阁合作采写的通讯《浦东在加速——邓小平南巡以后看浦东》被总社播出.,第2天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上海市长黄菊等领导同志表扬了这篇稿件,一些新闻抖前辈称此稿”有新意,有深度”,许多相识的同行和读者也纷纷来电,有的说“这篇稿子发得很及时”,有的说“稿子很好读”,有的说“看了这篇通讯,好象到了一次浦东……”读者满意,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说句真话,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轻松过。因为,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太需要报道,太需要好报道了。而作为记者,我们一直没有拿出比较理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体约而不芜” “体约”者,短小精悍也。要惜墨如金,行文力求简明。时间就是生命。要珍惜读者的时间和生命,使人家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东西。长而空的文章应该禁绝。使文章短下来,报纸才能办活。尽登长家伙,“地大物不博”,是报纸的自我贬损。把稿子弄短,虽然费时费力,但它  相似文献   

20.
以小见大     
有些通讯员认为,要写出分量重,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好稿子,必须抓大事。其实不然,只要抓得准,小事也可产生强烈的宣传效果。去年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农家女三换地图闯世界》,就是很好的一例。这篇消息短短五百多字,通过一位农民为做茶叶买卖三换地图的事,生动地反映出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民带来的变化,产生的“轰动效应”不可谓不强烈。在这方面本人也有一定体会。1989年,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各家新闻单位都大量发表了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稿件。我看到这些方面的稿件已发表了不少,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变换角度写了一篇随笔《校园里的自行车》,这篇稿子,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