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屈原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分析屈原的个性特征,从而探讨了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宁松夫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42-46,80
孟浩然的中庸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终生寻求仕进而能固守合度的求仕手段,批评用人不公的社会现实而有通达人情的气度,有理想破灭的愁苦而能自我释解以保持心气和平。孟浩然中庸人格精神的形成,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受了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儒家思想主其志,佛家思想去其忧,道家思想益其趣。  相似文献   

3.
一《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作品。虽然史传文学的特殊形式,不允许虚构、任意改变历史人物的基本行事与性格,但作为精神生产物,作家必然带着他的全部观念的时代特征、局限及个性,去完成生产过程。因此,作为经过创作主体再现的历史人物形象,便自然具有两重性:一是客体的自律性,即历史人物有他不可更改的主体行为、性格,在这点上,与其它纯文艺形式有较大的差别。二是他律性,即客体亦受到创作主体意识观念的观照、制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地位,而其悲剧审美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更具独特条件和意义。本文以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悲剧作品的审美解读为切入点,从悲剧审美价值、审美心理、审美意境等角度促进学生人格培养作了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格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性,达到了美的境界,这种人格具有和谐、个性、自由、超越与创造等特征。审美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容和整合了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同时审美人格介于健康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人格或具有理想性质的现实人格。审美人格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终身性。审美人格的评价主要有两条原则,即共同性与差异性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探究其展示出的审美人格的内涵以及培养途径等,并进一步探讨了审美人格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野草》中的悲剧意识与鲁迅自剖精神、启蒙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其中渗透着对个体和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的深入探索,强调英雄品格在矛盾冲突中才能显现,并具有悲壮崇高的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8.
英雄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梦想,是“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强劲的主旋律。即使在悲剧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死亡或者毁灭不仅没有带来悲观主义,甚至没有带来悲剧所特有的令人恐惧与悲悯的震撼效果。英雄主义与崇高感,成为这一时代的特殊悲剧——乐观悲剧的主导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儒家中庸哲学在世界观及方法论上对中庸人格建构的哲学观照,并从三个方面群体与个体的统一;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论述了中庸人格建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静 《考试周刊》2012,(65):11-12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审美文化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士人美学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士”的理论标准,士人的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形成,文章阐述了孔子审美思想论士人美学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风景形态学中的美学研究中,如何欣赏和表达风景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风景画是表达我们情感和描述某种观念最直接的媒介,它虽然是无声的,却能与我们建立起一种思想和观念上的交流。有关风景的观念与认识影响着风景画的艺术趋向。  相似文献   

13.
审美是人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审美文化则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关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审美文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即审美文化的感性化特征、形式化特征和消费性特征。深入分析审美文化的特征能够进一步理解审美文化概念的涵义及内在属性,并对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科学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生命意识,是人的自觉的表现,是对人本、人性、人文的关注,是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当代高校教育,从理论知识的角度解决了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却忘记了人首先应该是生命的人,而这正是生命美学与生命教育的最终旨归。文章立足于美学视域,从生命教育应当是对美的生命的一种发现入手,从现实反思,以生命美学介入生命教育为策略,旨在对当前高校生命意识教育进行客观阐释。  相似文献   

15.
台湾学术界颇为关注大陆美学界的发展,尤其对近20年来大陆美学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看法,他们认为大陆美学界的突破主要在两个方面:美学理论的蜕变和民族审美意识的再生。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应是一种面向人本身的教育,在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真实的就是人的感性反应,就是人的美感。我们从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目的、中介、实践形式及反馈方式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审美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感性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开掘现状及其误区进行了分析,指出审美教育实践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认知化。  相似文献   

18.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9.
该文阐释了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中师物理教育教学中的美育内涵 ,并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师资的角度对中师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刘勰、钟嵘所论和《选》、《玉台新咏》所收的古诗中既有西汉的作品,并且尚没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枚乘诗全为后人假托,也有东汉下层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离别相思、生命短促的咏叹,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悲剧意识,预示了魏晋时代精神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