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党的创立过程中,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发挥了桥梁作用,建党首先也主要是在知识界,党组织主要由进步团体发展而来,党员基本是知识分子,这决定了领袖的特点。陈独秀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知识界和知识分子中的声望是其他党员无法相比的。他发起建党,为建党做出了别人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上海发起组实际上成了"总部"。陈独秀成为党的第一任领袖不是党在幼年时期的幼稚选择,而是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党的创立时期,基于发动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需求,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以及中国共产党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其前十年跌宕起伏,在"文革"十年被严重扭曲,随后的两年处于拨乱反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党在新时期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更充分地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也从此开始了。但是长期以来,国际国内总有人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人数少,党成立时绝大多数党员是知识分子,党是由李大钊、陈独秀等几个学者搞起来的,从而否定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对此,蔡和森同志于1926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对十年建设期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倾错误的回顾,揭示了党在对待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发生“左”的错误的原因,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回顾这段历史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的错误,对于党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们党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有出色成就的时期之一。总结这个时期党制定和执行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加深党对知识分子一贯政策的认识,进一步做好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深刻地总结了我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排斥、打击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根据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任务,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作了精深的研究,阐明了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形成了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们党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有出色成就的时期之一。总结这个时期党制定和执行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加深党对知识分子一贯政策的认识,进一步做好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深刻地总结了我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排斥、打击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根据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的第一任总书记,而且在至今召开过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中,连续五次当选为总书记。所以,研究陈独秀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无疑是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篇幅有限,本文不拟对陈独秀作全面评价,在此,仅就创党时期的陈独秀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一我们党的建立至今已经五十九年,陈独秀离开人间也已经三十八年了,但是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党-国"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党-国"理论由"立党救国"、"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等三个历史和逻辑紧密相联的部分组成."立党救国"表明中国近代的政党首先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以党建国"反映出孙中山学外国、建我党,以我党、建我国,先党后国,党国同构的的政治思维."以党治国"无论在理论说明还是在制度设计上,尽管总有些改变,但在"革命"时期,革命党独占政权,党员独有或先有政治权利的本质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其创建者却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体现中共的阶级性,建党之初至大革命时期,主要以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工人党员为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以后,吸收农民入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成为必然.抗战时期,党的大门再次向知识分子敞开,大批知识分子涌入党内,为中共的群众基础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又移往城市,重点发展工人党员再次突显,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同时,出于建国大业计,暂对知识分子关门.党员来源之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变动,主要是客观形势、党的政治路线使然.因之,党的来源不决定党的性质,党的性质是由党的政策与纲领决定的.不唯成分论,着重在思想上建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原则.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等方面。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的战略指导思想 ,借以揭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若飞和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是两位重要人物。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党内受到批判,王若飞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多次发言阐述对陈独秀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位革命家的胸怀,后来得到毛泽东的赞扬。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与陈炯明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与陈炯明短暂合作,并结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陈炯明与孙中山在广州决裂后,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的背叛行为,陈独秀与陈炯明由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两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为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环境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重点调查研究了我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状况、政治理论学习、党员教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和功利化趋向,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不明显,政治理论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某些地方需要改进.同时笔者也提出了加强此项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系处党支部直接面向党员和师生员工开展工作,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基层贯彻落实的效果关键在于系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凝聚力的充分发挥。文章结合学习《党章》,对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提高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陈独秀对国共合作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孙中山试图通过国共合作要共产党人服庸其三民主义,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希望借国共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国共合作前途的认识也不同:孙中山是要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则根据马克恿列宁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上,孙中山要中共完全服从国民党的领导,而陈独秀则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理论基础差异、现实政治需要不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党权一词的使用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政党建设中也多从此次合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党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提出一系列关于党权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政党政治的发展也不断延展着政党党权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有必要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党权的特性,并且要紧密结合历史,重新解构党权在新时代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历史过程。北大文科学长的解职、被北洋政府逮捕以及逃避重新抓捕、第三国际代表与陈独秀接洽发起共产党、在南方被守旧势力的围攻、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总书记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