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三令五申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家孙武曾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兵法,我都看过了,拿我的军队演示一下,好吗?”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一下也行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多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  相似文献   

2.
<正> 《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期,齐人孙武所作。孙武凭此书得到吴王阖闾重用,为吴将兵,使吴显名诸侯,走向强盛。其中十三篇留传至今,被尊为兵书之祖。它不仅受中外军事家重视,也备受管理学界的青睐,成为许多企业家成功的管理经验的理论来源。《孙子兵法》本是为军事管理而作,军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孙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系统工程的要素条件,基本方法和原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3.
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生立年不详,大约和孔丘同时。他从齐国到吴国,受到吴王阖庐的重用,任为将。他和伍员(音云)协助吴王治国练兵,经过几年的准备,吴王闹庐九年‘公元前五O六),孙武和伍员随吴王攻楚,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鄂(今湖北省江睦县西北)。吴王阖庐成了当时的霸主,孙武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生平事迹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相似文献   

4.
孙武与胜玉     
一、七荐孙武
  (表)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吴王阖闾为了要中原称霸招贤纳士,网罗人才。心腹大夫伍子胥六次向吴王举荐孙武,说他有大将之才,堪当重任,但吴王一直犹豫不决,直到第七次,伍子胥送上孙武所写的《兵法十三篇》,看得吴王龙心大悦,如获至宝,决定召孙武进宫觐见!
  (表)今朝一早伍子胥赶到穹窿山茅篷坞接子孙武一辆马车直往吴宫而来!,
  (表)巧哉,今朝齐巧是阖闾宝贝女儿生日,俚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名叫胜玉,今年十六岁,姿容绝代、精通剑术,是吴王最最宠爱的原配夫人所生。  相似文献   

5.
成语故事     
三令五申春秋时候,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  相似文献   

6.
陈欢 《初中生辅导》2023,(Z1):35-36
<正>《孙子兵法》是一部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兵学杰作。从宋朝开始,《孙子兵法》的作者就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孙武所作,有人则认为是孙膑所作,甚至有人把这两个人混为一谈。好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考古挖掘出的竹简中,揭开了《孙子兵法》作者的千年之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有其书。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兵家中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孙子”:春秋时期,见吴王阖闾的“孙子”名曰孙武;孙武逝世后百余年的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的另一位“孙子”名曰孙膑。而《孙子兵法》正是春秋时期孙武所作。  相似文献   

7.
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吴王阖闾用为将领时,曾率吴军大破楚国,卒使“北威齐、晋,显名诸侯。”著有兵法十三篇。史谓《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揭示战争规律的杰出兵书,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在发展我国军事科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军事学说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精华的民本思想,其内容包括以民为本和民之所本两个方面。民本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是民由天生,民天相通。君要以民为本,爱民、保民,否则,民既可以通过“国人决”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被动地“暴君放伐”。由于先辈们往往只对人(暴君)不对制度,从未怀疑过制度的合理性,所以走不出新旧王朝轮回的老路。只有民个体权利意识增强,主体性充分发挥,才能实现民权向民主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为世界最早的军事名著,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具有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仅就其军事思想分四方面作简略述评:一、孙武的战争观;二、孙武的治军思想;三、孙武的战略战术原则;四、孙武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史记》之为孙武设计列传,是企图借孙武其人、其事的精彩表现,及前后相关篇卷撰写意图的总体安排,突现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承续前代兵法的演进态势,显示吴王霸业的军事成就,肯定约法申令的核心功能,赞许不受君命的果决精神。  相似文献   

11.
“费留”解——兼证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子《火攻篇》说:“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费留式战争,在孙子献兵法于吴王之前没有。吴攻楚入郢是一场真正的费留式战争,费留一说是对这场历时3年的战争的准确总结,这也是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的证据。吴军攻楚入郢之战双方都用了火攻,火攻是这场战争在春秋时期的重要特色,所以孙子把“费留”一段留在了《火攻篇》。孙子对费留战争的严重后果要“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的忠告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就有伐吴大志,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一军事计划搁置了十四年之久.而武帝的坚定信念和决策力.解决了种种不利因素,最终于公元280年统一全国.本文就阻碍武帝伐吴之举的因素,以及其对策做一简单论述,分析了武帝对待伐吴问题态度极其竖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4.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15.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以前是东吴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东吴政权可以称为幕府政权,其中央机构主要是幕府,地方机构的特点是多用武将为郡县长官。幕府政权是孙策、孙权迫于当时的形势建立的,它虽然在孙氏稳定江东的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孙氏势力的扩张,幕府中央机构的弊端也日渐突显。直到孙权称吴王以后,孙氏才废除了这套机构,彻底解决了政权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嘉禾元年、二年间(232、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度称藩于孙吴,孙权遣使万人浮海至辽东,封渊为燕王,然渊突然反目,致使孙吴使团"灭绝不反"。孙权此举意在笼络辽东,寻机攻击曹魏,反映其称帝后急于统一全国的心态。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故此,孙吴儒学朝臣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表明士大夫阶层与孙权在政治观念、军事战略诸方面的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楚、吴两国的交界之地,古今习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考据楚国和吴国的历史发展和楚、吴关系的史实,春秋后期的“楚尾吴头“大致可泛指今安徽及至江西东北部的长江下游上段地区.最早使用“吴头楚尾“一词者,大概是北宋的江西籍文士.宋代以来,“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乃成为常用的史地名词,但并非确切的史地概念.至今,出版辞典中这两词的条目,几乎皆据宋人的主流说法而解释为指今江西北部或江西省境.今人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就大大泛指了,不仅较辞典界定的历史地理概念宽泛得多,也较史实涉及的地域宽泛得多.在楚、吴地域文化研究中,若不对之考求由来、辨析正误而笼统言之,则不仅有悖史实,而且会影响到对楚、吴两国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及其成就的正确认识,导致楚文化和吴文化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8.
兵法是艺术。《孙子兵法》作为兵法经典,也是兵法艺术美的代表,对中国古典美学具有突出的贡献。从兵法是艺术、孙武的诗人气质、孙武的审美理想、读《孙子兵法》是审美享受等四个方面,第一次对《孙子兵法》的美学价值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智慧孙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孙武人生结局考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诸多孙武本事研究的文章中,对孙武人生结局的断定在被杀还是终老两种观点上有分歧,但大多学者都认可孙武在吴30年这一观点。对历史文献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辨,得出了孙武在吴从政8年,其后急流勇退、终老吴地的最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