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美的形态》(上)中,我们简单介绍了美的两种基本形态:优美和壮美。这里,我们来谈谈美的另外两种形态;即崇高和滑稽。壮美可以引发崇高之感,已如前述。可见壮美和崇高往往密不可分。但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中,只有壮美的事物以其内在矛盾的性质,充分展示人的性格和人的力量时,壮美才可能成为崇高。  相似文献   

2.
美的形态,由于划分的角度和观点的不同,也被称之为美的样式、或美的范畴。美的形态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美的理念感性化、物质化地显现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性美、喜剧性美等几个基本的  相似文献   

3.
朋友:我们上次讨论新闻美的特征,是就新闻审美的一般标准而言。生活中美的事物及其对象丰富多彩,特点各异,它们在新闻中也就有不同的形态表现和特性。总的来说,新闻美在受众心理上是一种美感,但由于新闻美的形态不同,所唤起受众美感情绪反应也不尽相同,这是新闻审美的客观事实。这里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借鉴中西方美学传统的概念,我们不妨也将新闻美的形态主要划分为几种。崇高。崇高它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令人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古今往来,崇高的现象总是深受社会的褒扬与尊崇。新闻紧伴着时代步伐,只要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社会实践中崇高的事物,自身必然也显现出崇高这种审美形态,唤起受众敬佩、钦仰、崇尚的美感。比如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的诸多消息,忠实描绘  相似文献   

4.
林光耀 《视听界》2013,(4):119-120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中,文学节目是最能显现声音个性特色魅力、最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的节目,也是最需要播音员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节目。一、充分备稿是广播文学播音的前提文学之美,有优美、壮美、凄美,优美者令人陶醉,壮美者令人激昂,凄美者令人为之心碎神伤,而文学之美常常在播读中能够得到最好的表达。在  相似文献   

5.
现场瞬间纪实美——新闻摄影美感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们都能体验到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对美的事物作出反应时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美的事物被人们发现和感受时产生美感,对某些事物多次产生美的体验也会形成美感。现实生活中凡是美的事物,新闻摄影中凡是美的事物和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美感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对象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证明,美学和播音学不仅可以互相渗透,还可以指导播音实践和对播音作品的有效欣赏。因此,有意识地探索与研究播音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美学的审美对象,有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所创作的艺术品三种,由此产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审美形态,它们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崇高美是审美形态的内涵之一,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审美形态中的崇高美的认识步步深入,使之越来越接近生活实际,崇高美的社会意义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崇高美引人播音实践,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播音是对新闻和艺术…  相似文献   

7.
三、报纸编辑美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报纸编辑美熔铸了编辑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那么,构成编辑美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说,报纸编辑美以什么表现形式给人以审美感知?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种。1、综合美。大凡事物的美,总是先“汇天下之精华”,尔后才“扬独家之优势”,因此,可以说综合是构成事物美的最普遍形式。报纸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方寸版面云集天地间世事兴衰、人生悲喜、五谷收潘、虫鸟瞅鸡等现实的运转变动,以鲜明地显示自己独特的优势,展示报纸编辑美的风韵。世界之大,每天的信息浩如烟海,错综复杂,报纸刊载的仅仅…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粗略地探讨了美是什么,美在哪里,它有哪些种类和形态之后,还有必要研究人们发现、认识、接受美的一些特点,这就涉及到美感以及它的某些特性了。和功利关系、伦理关系所不同的是:审美关系是人对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属性的对象在特殊观照的情态下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关系。“观照”一词也许费解。那么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明,便是“双向交流”。对象的审美特性先作用于人们,人们的感受和感情又反馈到对象之中,从而引发出人们感情的反应、精神的满足和理智的启迪。这种特殊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正>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科学。李泽厚《论美感美的艺术》提出这样的看法:“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通讯体裁。擅长人物通讯采写的名记者穆青曾说:‘在这样一个时代,美的事物纷至沓来,美的观念日新月异,美的理想催人奋进,美的情操感天动地。新闻记者应该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捕捉美。”  相似文献   

11.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因此,新闻具有其美学特征是一种必然。新闻是社会美的直接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也就是说,美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美学家们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美称为——社会美。  相似文献   

12.
感受摄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技术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表现了创作者不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艺术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了对美的感知、理解到欣赏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新闻要增强可读性,除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适应读者的需要之外,还必须注重形式的创新,提高科技新闻的审美价值。即用美的形式,美的方法去反映科技内容,把科技和美结合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形象性,讲究形象美。“形象是自然物体的形式”,是美的可见可感的物质形态。科技新闻要美,必须注重形象性,讲究形象美。科学技术无论是抽象为理论形态,还是转化成物质形态,都呈现  相似文献   

14.
饕餮之美的启示──试论影视文化中的“审丑”王宁(92级文艺系本科生)爱美是人之天性。这是古今中外美学家们共认的基本观点。人们常常喜欢将朝阳、大海、松柏、芳草等传统上认为“会被感性和理性愉快地接受””的事物作为美的对象,而把那些狰狞、丑陋、甚至丑恶的事...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大观周刊》2012,(45):340-340
美是“自由的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形式。美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即审美感受,它是通过视觉的窗口,由内心对美的理解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后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感受。在生活中,美的事物能促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和身心的发展,在教学中,美的东西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推进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播音作为语言艺术无疑是存在美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发现和挖掘播音美呢 ?我认为应该从听众的角度去发现 ,去挖掘。下面就从美的谐振 (共鸣 ) ,美的表现 ,美的风采这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一、美的共鸣播音美首先产生于感觉域 ,具体讲就是听觉域、理性域。这是因为从听众角度欣赏播音既是语言艺术 ,也是听觉艺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播音曾一度不再是听觉的感性对象 ,而成了哲学与思想政治运动的传声筒。它的功能似乎只作用于人的思想 ,而不是人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的听觉能够真正清晰地把握判断一切播音样式的时候 ,我们听众便用自己…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研究包括了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同一切美的事物一样,理论广播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指导其实践的。确定美的主题,选择美的材料,编写美的文字,传送美的声音。理论广播以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美的准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和谐。和谐,希腊文的解释就是联系、匀称。《辞海》的解释是配合得当,谐调。从美学的观点看,和谐是形式美的一个原则,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的协调一致。正如我国美学家蒋孔阳在《美与审美观》中所说的:“美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态的。然而,美是一种有机的整休,美的各种要素之间都必须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寓多样于统一之中,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印度的果戈里则进一步说:“再没有比各部分之  相似文献   

19.
余迎 《兰台世界》2017,(4):85-87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质。张学良的美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土壤。为了培养出既具有进步的科学知识、又具有完美的道德情操之新人,张学良主张用美的情怀、美的道德、美的知识去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上的陶冶,用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来开启其心智,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完美人才。  相似文献   

20.
审美的词语释义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当下文化审美已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展示一种审美表现。作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