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廓张平 《传媒》2017,(22):37-4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无疑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国家平台,  相似文献   

2.
对于后世的实证主义传播研究而言,由于时间序列的递进以及方法论资源、研究组织结构的预备役,使得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占据了其学术前史中的一席之地:其一,彼时的维也纳学派由于其"科学的世界观"中对于科学化、经验、逻辑构架的强调,以及维也纳学派诸多学者因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迫害而移居美国,该学派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对于美国实证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二,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也见证了实证传播研究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开创性行政型研究的"经济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初期成长,因而也对实证主义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何军民 《出版广角》2019,(12):28-30
文章以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为例,梳理其职业经历的主要特点,论证了善于规划、长于行动、精于研究和乐于奉献是当代杰出编辑四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才要素。  相似文献   

4.
来今雨轩是民国时期北京著名的餐馆和茶社,因北京政府的高级官员常在此活动而被人称为“国务院”,学者文人、知识分子等中高收入者也常在此宴请聚会、休闲娱乐。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反帝国主义大联盟等进步社团亦在此成立、定期集会。来今雨轩开业于政治纷争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言论环境相对自由;位于中央公园交通便利,且临近中南海和北京大学;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常在此探讨时局和出路,形成浓厚的精英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使来今雨轩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颜纯钧 《现代传播》2019,(10):85-90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但国际传播却不尽如人意.一味陶醉于票房狂收的自我满足,却忽视了在整个国家参与的全球化进程中,有一份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资讯赤字”、信息不对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大量存在,并在西方被描述为一种“文化折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不仅要表现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更要把全球性问题、全人类命运纳入思考的范围,超越本土的文化视野和精神境界,在交流中实现“文化对冲”.  相似文献   

6.
《男人装》以"受众至上"为原则,从读者定位、文本内容、语言风格、消费产品等方面精心设计媒介产品,塑造了"后雅皮"男性形象。该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消费主义语境下,除了文化多元开放、男性重塑自我形象的内外部因素的合力,更有市场与媒介的共谋。媒介通过消费符号场域的构筑,发掘"后雅皮"群体相关的消费市场,实现丰厚的市场回报。这对构建丰富、立体、多元的中国男性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该正视媒介过度强调消费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珍  崔赟 《新闻界》2013,(13):12-15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体育文化与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归纳,从宏观社会学语境中体育文化与媒介传播的关系研究、民族主义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研究、政治经济学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所蕴含的社会权力关系研究、全球化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的跨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中国新闻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之下,中国记者与其所供职的新闻机构之间如何互动,特别是作为劳动者的记者主体性如何展现。研究发现,单位在制度上的创新不仅消弭了记者的抵抗,而且引发了记者之间的资源争夺;单位只要确信抵抗的矛头不是指向其本身,便有可能满足记者竞争的诉求。此外,加剧记者为资源而进行竞争的制度完全不能被理解为市场化改革当中资源配置的同步革新。因为当制度影响到单位社会逻辑的正常运转时,后者随时可以凌驾于前者之上。所以,那些看起来可由市场逻辑解释的制度,在单位社会中不过是一种可以随时抽离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1935年3月,北平女作家刘荷影沦为妓女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刘荷影的社会身份及其生命经历激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并得到不同社会群体基于不同意义的评论与建构。学界将刘荷影案上升到妇女解放、两性关系、社会改良运动等诸多议题进行论述,凸显了社会公众性别意识与舆论的多元;考虑到刘案引发的舆情,正在大力推行新生活运动的北平市政府将刘荷影送入妇女救济院,并通过媒体对其进行了符合国民政府所宣扬的新女性形象的改塑。通过对刘荷影案的解析,不仅能为观察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府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具体过程提供参考,亦可看到民国时期不同社会主体对性别的介入与应对。  相似文献   

10.
刘兢 《新闻记者》2015,(7):19-27
本文试图爬梳1950年代至200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议题在美国大众传播研究里流变的历史。作者提出,这段时期的美国中国传媒研究主要涉及国家整合、社会发展、新闻业与改革、传媒市场化、全球化等议题。它们的变迁不仅与中国传媒自身相关,也与美国中国研究的变迁有关,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讨论对大陆传播学人熟悉在美式大众传播研究进路下审视中国传媒,并进而反思其局限和问题,应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面,为了更好地向前看,需要适当地向后看,了解我们从何处来,才能知道我们将往何处去.  相似文献   

12.
刘伯根 《中国出版》2014,(19):59-61
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以争做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己任,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所努力,也有所收获。〈br〉 中国出版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集团,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传统。除出版外,出版物进出口和艺术品经营也是主业。这三大主业,是走出去的基础优势。集团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出版业50强,今年从22位上升到第14位,继续名列中国出版企业之首。整体实力的提升,也使得集团走出去有了更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化类节目如何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观复嘟嘟》通过开拓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发挥意见领袖的功能,走亲民路线,精准定位受众,增加受众黏度,以独特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大而全的传播模式,在泛文化时代背景下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冯源 《新闻爱好者》2017,(12):69-72
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一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晋时期左思《三都赋》的传播即印证着这一原则。《三都赋》选题本身蕴含着左思强烈的政治文化意识,左思在创作中又着力构建中原的地域优势及道德文化优势,此种鲜明的文化取向,在三国争统的文化语境中,迅速得到了西晋北方士人的强烈认同,拓宽了传播渠道,使得《三都赋》的传播获得了空前的效果,形成了"洛阳纸贵"的传播局面。  相似文献   

15.
认知传播跨越认知科学和传播学两大学科的知识系统,其理论建基于两大学科知识结构关系的耦合处,这种耦合体现于传播学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与认知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关注对象即主体人的心智活动这一交汇处,带来了当前传播学研究的"认知转向"以及认知科学研究的"传媒语境化"考量。当前广播电视研究面临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双重变革,认知传播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方法路径,以本体理论、内部关系理论和外部关系理论三大框架予以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整合视野,推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从传统偏重形而上转而突出广播电视本体的专业化分析,拓展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科学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杨明珠 《出版广角》2019,(12):58-60
《湖湘英烈》是湖南日报社打造的一个新媒体品牌栏目,该专栏依托“新湖南”客户端,以图文、视频、H5等多媒体形式,讲述感人至深的湖南先烈故事,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不仅激发全国人民向英雄致敬和向英雄学习的情怀,也体现了“新湖南”作为党报移动端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湖湘英烈》充分挖掘湖湘英烈的史实资源,打造内容鲜活的融媒产品,形成了较大的传播影响力,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Restaurator自1970年至今刊发的557篇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将国际文献保护研究划分为奠基、快速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基于各个年代研究主题的统计和内容的分析,从保护对象、保护技术方法、保护环境、保护管理等层面梳理国际文献保护研究的现状;对国际文献保护研究趋势及我国文献保护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对Restaurator自1970年至今刊发的557篇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将国际文献保护研究划分为奠基、快速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基于各个年代研究主题的统计和内容的分析,从保护对象、保护技术方法、保护环境、保护管理等层面梳理国际文献保护研究的现状;对国际文献保护研究趋势及我国文献保护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回族知识分子透过对时代趋势和群体衰落原因的分析,认识到"历史叙述"对于群体振兴的重要意义。他们将报刊和"历史叙述"相结合,尝试构建中国回族历史的叙述方式,从历史的角度促进回族的觉醒与振兴。这一时期回族的历史叙述以回族报刊为主要载体,在内容上增加清史反思的内容,在叙述中突出由进步史观向循环史观转变的趋向,并且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此之中体现出来,对后来的回族历史叙述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