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的“活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活教育”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为我们从事幼儿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它注重人生的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它强调实践,强调观察,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善于积极鼓励,注意  相似文献   

2.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3.
注重“活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卜小鹏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必须承认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教师首先要力图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有活的人才能培养活的人,只有活的教育才能培养种种活的能力。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汲取“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  相似文献   

4.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其“活教育”的思想引领下,结合童话故事《小兔乖乖》,我们开展了园本特色童话主题课程《小兔乖乖》。这个主题的开展与实施可以说为我们实践“活教育”、发掘“活教材”展开了一条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5.
周增为 《上海教育》2022,(33):22-23
<正>“活教育”思想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理解,包含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在理解之上的教学指引以及作为教学规范的应用推广。学习“活教育”思想,可以从三个基本维度出发:第一,什么是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第二,什么是教师应有的能力;第三,什么是教育应有的成效。什么是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是“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知道儿童怎样,才能设计符合儿童需要的学习环境和过程。“知道儿童怎样”,是遵循规律的前提,也是教师所需的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所提出的“活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观。基于此,文章首先阐释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然后从承认儿童是活的、“活的教育”需要什么材料、“活的教育”的方法三个方面阐述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最后论述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以期为小学课堂教学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注重“活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卜小鹏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必须承认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教师首先要力图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有活的人才能培养活的人,只有活的教育才能培养种种活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要承认和接受陶行知先生“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22,(33):18-21
<正>历数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必然是被重点提及的那一位。他被誉为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不仅拥有极其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更在自己多维办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活教育”理念。他提出的“活教育”育人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放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本期我们从家人、研究者、见证者的多重视角重新审视陈鹤琴先生留给今天教育的宝贵财富,《上海教育》邀请了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副院长、陈鹤琴之子陈一心,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书光,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原主任委员夏秀蓉,上海市浦东新区天虹幼儿园园长茅琴美四位嘉宾,共议陈鹤琴先生和他留给我们的“活教育”。  相似文献   

9.
“活教育”口号的明确提出和理论框架的形成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陈鹤琴先生在江西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开始较系统地实施“活教育”实验,意在“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希望“活教育”“能成熟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希望它能从理论走入实践,更希望它能由一隅一地之试验,发展而为普遍的推行”。“活教育”的目的论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说:“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相似文献   

10.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认识与了解“活教育”实施的基础与前提,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陈鹤琴把“活教育”实施的前提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与了解儿童,二是热爱与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1.
陈鹤琴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杰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其“活教育”课程思想为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即课程要体现民族性;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课程的编制要预设和生成相结合;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徐倩 《上海教育》2022,(33):12-17
<正>他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和改造,是将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中国第一人。他始终坚信“教育救国”,并为幼稚教育奋斗终身,“一切为儿童”“为儿童的一切”“为一切儿童”,是他毕生的心愿与写照。他提出的“活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引导中国儿童教育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之“实然目标”较单纯地关注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之“应然目标”当是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兼顾,培养“人事相宜”的和谐职业人。  相似文献   

14.
严德婷 《知识文库》2022,(22):85-87
<正>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从儿童本位出发,可以说这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初心,动力,也可以说是使命。而“活”的教育,则是实现这一切的根本途径,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也只能从孩子身上来。与孩子们一起创造“活”的环境,寻找“活”的内容,运用“活”的方法,一切只为了有灵魂的教育,为了回归儿童本真。在真实的案例中,我们感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真实血肉,同时也不断质疑,不断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统筹解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是教育事业发展面  相似文献   

16.
今日之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和最严重的问题领域之一。虽然教育的重要性并非“民生”所能概括,而且包含了民族、民主这样的重大主题;但比较而言,对教育重要性的提升还是比较容易的。在一个更为深入的层面——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认识上,可能人言人殊,差异之大会超过我们的想像。当一些人开始将儿童的健康、快乐和美满人生作为新的教育目标时,许多人依然简单地将“好的教育”等同为“重点学校”的应试训练。  相似文献   

17.
陈鹤琴(1892-2982),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著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他的“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精华。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是在二十年代孕育,于四十年代初在江西泰和县创办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实践中正式提出来的。当时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国  相似文献   

18.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儿童教育是一种“工艺学”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是知识本位的,它反映了人类理性的自负。这种教育不仅导致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造成对儿童的“文化剥夺”,还可能压抑儿童的创造性本能,导致与预定的教育目的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所以,进一步确立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应是当前我国儿童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