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以江苏高校2014—2021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立项年龄为基础,分析不同学科青年社科学者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时年龄情况与基本特点,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基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大类的青年学者获批立项的年龄规律与数量特点,提出重视新进博士青年教师前三年的科研引导与能力培养,提出人文学科强调学术积淀与人才培育、社会科学强调方法创新与学科融合的科研管理实施策略;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学科青年社科学者的科研发展趋势与基本特点,按照聚类结果有针对性提出不同学科不同关键年龄节点的科研管理实施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哲学社会科学长江学者是高校哲社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杰出代表,其成长规律和培育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运用个人履历分析法,通过对2004—2017年江苏高校45名哲社领域长江学者的计量分析,发现江苏高校哲社领域长江学者在年龄、性别、学科、受教育经历、单位分布和行政任职等方面特征显著:年龄分布不均,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性别分布不均,女性高层次人才稀缺;学科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领域;本土化培养特色、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及“学而优则仕”的晕轮效应明显。对策是:加快构建青年及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扶持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多渠道培养机制,探索实施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3):134-135
首先梳理出科技产出能力的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在数据可获得的前提下,以2000-2008年为时间维,采集科技产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然后对科技产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所有相关因素中筛选出影响程度较高的因素,构建科技产出能力的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29名青年长江学者为研究对象,运用CV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从该群体状况的自然特征与成长过程,探索出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广义成长周期为20年,与青年长江学者当选年龄的峰值对应;教育阶段形成连贯的长周期培养模式,且硕博贯通为关键成长路径;校际流动、留学背景和博士后的经历明显缩短成才的时间;学术职业发展阶段的学缘结构相对多元等。藉此研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依据和导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72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提炼了他们的需求因素及其结构,使用需求层次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探究了促进他们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具有关系需求、公平需求、效率需求、基础科研需求和价值实现需求五个方面的需求,满足其五方面的需求则能帮助他们建立成功愿景,并在其内部驱动力作用下实现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贫困生数量不断上升,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我校贫困生现有资助体系的细致分析,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资助政策体系从经济上基本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问题,因此,贫困大学生学业情况是检验新资助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文章从贫困大学生学业为切入点,分析贫困大学生学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以学业为突破口,增强资助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重大原创性成果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研评价直接关系到科研人才的成长、科研环境的优劣等与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密切相关的要素,科研评价是我国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少的瓶颈因素。从长远来看,我国一流大学应建立长效评价与有效激励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将原始性创新纳入评价标准,逐步建立起与原创性研究的特点相适应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研成果是推动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助力,现阶段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出进行评价至关重要。基于科研绩效角度,运用DEA和SFA模型可以对我国52所“双一流”高校的科研产出成果进行分析,重点测算作为产出指标的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数与科研项目经费的效率值及其相关性、一致性。研究发现:从指标相关性角度而言,高校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数与科研项目经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替换性;从产出效率值来看,使用科研项目经费指标使高校更具区分性,相比于“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科研产出的效率值更高;理工类高校使用科研项目经费产出指标时要兼顾高被引论文数;从简化指标角度来看,科研项目经费与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数作为科研产出指标时可以根据其适用范围和高校需求来选择,提升科研评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设立的基础教育领域最高级别的业务奖项。本文以2022年570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分析、内容分析、案例分析以及三届教学成果奖变化趋势研判,探究了实践导向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基本态势与核心要素。根据研究结果,从发展态势来看,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日益重视,并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致力于培育优秀的教学成果投入实践教学中;在研究主体上始终坚持以一线为主体,鼓励基层创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与挖掘;在研究领域上则始终坚守突出育人导向。从核心要素来看,首先,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检视教学成果的问题解决方案;其次,以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念为突破口,把握教学成果中的育人导向;最后,以国家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并从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两方面出发,引领新兴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以某高校西部、苏北地区的贫困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家访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核和相关调研工作,在现有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基础上,将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结合起来,分析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制定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优化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筱茜 《成才之路》2022,(14):19-21
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资助工作,这既关系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的切实保障,也关系着脱贫攻坚决胜之际的良好成效.文章以A校为实例,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反思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当前工作提出可行性对策.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各高校需将"扶困"与"...  相似文献   

14.
基于36所美国世界一流大学18年间的校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科研产出数量、影响力和综合表现分数分别呈“先降后升”“先平后降”与“持续下降”趋势,校均总工资绝对规模逐年增长,占校均总支出50%左右,师均工资呈增长趋势,校均工资结构多元且稳定。工资规模、结构与科研产出关系的OLS、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在工资规模上,增加大学总工资支出、提高全职教师师均工资均可显著提升大学科研产出数量、影响力和综合表现,但总工资规模对科研产出数量的正向影响更明显,而师均工资则对科研产出影响力的正向影响更突出;在工资结构上,增加工资结构中的研究工资、支持类与服务类工资规模亦可显著提升科研产出数量、影响力和综合表现,其中,研究工资对科研产出数量和综合表现的正向影响更为突出,而支持类和服务类工资对科研产出影响力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教学工资的增加能够提升科研产出数量与影响力,但全职教师工资规模的增加却仅有助于提升科研产出数量,对科研产出影响力和综合表现有明显抑制作用。基于研究发现,我国政府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需要继续优化大学经费支出结构,大幅提高教师的总工资和研究工资规模;变革工资制度,提升教师工资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整体而言,科研参与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在读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和境外学术会议的比例依次为85%、72%和6%左右;科研产出方面,该群体在读期间发表过国内期刊论文、国际期刊论文、国际会议论文的比例依次为六成、两成和一成左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非重点高校学术型硕士生国内期刊论文发表量显著更高;导师因素对学术型硕士生的科研参与和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导师年龄越小、职称越高,学生科研参与及科研产出的表现更优异;考研学生与保研学生在科研参与和科研产出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调剂生在科研产出表现方面要显著好于非调剂生。  相似文献   

16.
面对高校海量“沉睡”专利和不断产生的新的专利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专利信息来进行转化前景的预测和分级,对高校提升专利管理与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内部价值特征及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专利转化前景评价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2011—2015年全国高校已转化专利的指标特征规律,以转化量较高的25所高校和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对其在2015年之前申请的有效专利进行转化前景预测,并根据这些专利在2015年以后实际转化的情况进行预测效果分析。结果显示,预测的A、B、C、D四个分级专利在实际转化专利中的占比呈递减分布,其中A级专利平均占比达到41.19%,而D级专利则仅为8.15%,且实际转化专利组和未转化专利组的预测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验证了该预测体系可以有效识别具有转化价值的潜在专利,在高校专利转化前景预测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7.
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导向。以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作为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指标,对近六届获奖成果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专著、论文是高质量教育成果的主要类型,研究报告类成果比例持续降低;获奖成果的机构归属以教育学重点学科高校为主,并从相对分散走向相对集中;获奖论文的文献来源以核心刊物为主,普通刊物为辅,并逐渐向核心刊物集中;获奖专著来源主要集中在教育出版社及高校出版社,分布相对均衡;国际发表的成果获奖数逐渐增多;获奖作者以45~64周岁年龄阶段的正高级职称学者群体为主,并呈现年轻化、跨学科特点;研究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问题指向,不同类型机构的研究主题具有明显差异,实证研究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8.
师生间的知识传承能继承、发扬学术思想,对精英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以1995—2015年共7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类博士学位获奖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获奖者的师承效应。发现"师承效应"与"成果产出年龄""获奖年龄""博士学位年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同时,随着"师生关系步长"的增加,"博士学位年龄""成果产出年龄""获奖年龄"分别下降1.14岁、2.73岁、2.86岁。诠释了师生间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显著缩短博士生做出科研成果和获得学术认同所需的时间,最终促进人才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2007—2018年间5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际面板数据,探究了辅助人员规模与配比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辅助人员规模和配比对科研产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内部结构来看,教辅人员配比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工勤人员配比对科研产出影响较小,行政人员配比则有负向影响。不同类型大学辅助人员规模与配比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有差异。这与国家编制制度和大学理性选择有关。基于此,政府可进一步减少对教师编制的限制,鼓励大学根据发展需要和专任教师数增加辅助人员,提升辅助人员专业化水平,以深化大学科研活动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充分释放专任教师科研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系"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社以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和学术著作出版基地为发展定位,力图打造更多原创性、学术性较强,并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项目。"文库"即是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