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瑜 《天津教育》2022,(9):168-170
<正>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所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因为家长的观念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方向。幼小衔接的定位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这需要向家长作一概念上的渗透,让家长了解到幼小衔接并不代表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课程,这种超纲学习并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相反还会造成幼儿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幼儿园幼小衔接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缓解家长的过分焦虑,让家长了解到在政策的指导下,小学已经渐渐与幼儿园紧密靠拢。孩子升入小学不再意味着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补课,而是在逐渐过渡中给予幼儿成长和适应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幼小衔接的问题是涉及全社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多方的关注。在孩子从幼儿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的这个关键的环节中,如何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直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首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李丹  龚鸣 《现代教学》2013,(11):19-19
幼小需要衔接。好的衔接方式和内容是什么?评价就是衡量的杠杆。如果孩子的心理发展、个性成长成为评价的核心的时候,幼小衔接就会是一种思维的开发、活力的呈现。在这一点上,似乎"方向"比"问题"还重要。表面上看,"衔接什么"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问题,实际上,这也离不开家长心理、社会价值标准的合力。如何使家长和社会成为幼儿园和学校的"后援"?以下呈现的是来自一位小女孩小静的故事,或许我们能看出端倪。  相似文献   

4.
<正>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然而,幼儿衔接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一些家长最大的困惑就是:"幼小衔接,我们该做什么?孩子该学什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有部分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学算数、学英语、学写字。由于家长的错误认识,不少孩子减少了游戏时间练书写有的甚至超前学习小学知识,拔苗  相似文献   

5.
幼升小的过渡衔接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普遍关注却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幼儿园实施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工作呢?本文通过雍景新城幼稚园开展案例式培训的家长课堂模式的尝试,分析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成效,以及对今后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一、案例式幼小衔接课堂的缘起家长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焦虑感最强、最需要得到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幼小衔接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学龄前这个阶段,应该教会孩子些什么,成了幼儿园、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重知识,还是重能力?实质上幼小衔接不是两个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过渡,而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各方面的能力。为了幼儿在入学过渡时期打好基础,我们将从习惯与能力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7.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很多幼儿在此阶段都会出现适应性困难,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之后的学业成功和人格结构。而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可先从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入手。课程取向作为课程的理念体系,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想解决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可尝试改变幼小课程的课程取向,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8.
每年4、5月, "幼小衔接"的话题是家长和教师们讨论的热点.大家知道,在幼儿园的大班阶段,幼儿教师都会对孩子进行入学教育和引导,但是否只要幼儿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就够了呢?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对家庭中的"幼小衔接"亦重视不够,特别是家庭中的幼小衔接环境的创设.笔者认为, "幼小衔接"仅在幼儿园教育中受到重视是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相似文献   

9.
当前幼小衔接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把"小学化"当成幼小衔接,家长把超前教育当成幼小衔接,幼小衔接重视幼儿知识储备而忽视相关主体的心理建设。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需要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入学准备应从知识储备式的教育转向学习品质的培养,并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1.父母必须了解的幼小衔接的三大内容是什么?2.为了适应小学生活,家长是否应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3.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有哪几方面?4.孩子的学习适应能力主要有哪几方面?5.孩子的读写技能主要有哪些?家长读刊知识测试题  相似文献   

11.
吴帅 《教育》2022,(11):25-27
2021年暑期,"双减"轰动了整个社会.那么"双减"政策落地,幼儿园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帮助家长缓解焦虑?笔者认为,作为幼儿园,可以通过"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缓解家长焦虑.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9月要进入小学的孩子,恐怕面临的是最特殊的一次开学前准备期。但对于家庭来说,这可能也是一个契机,因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正好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帮助孩子提升这些能力。9月开学,一批孩子即将迈入小学校园,成为小学生啦!但是今年的情况非常特殊,受疫情影响,孩子们在幼小衔接上可能会出现"真空"状态——小学无法接待孩子们前来参观、了解,社会上一切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也被全部喊停。进行入学准备?全靠家长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了。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与小学如何恰当有效地衔接,是我国初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幼小衔接"小学化"的现状,本研究从幼小衔接课程的角度,通过对安康市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安康市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不完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思想观点陈旧、幼小衔接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互动较少等问题。因此建议通过政府积极响应、教师双向互动、提高教师素养、家园社区共育等形式来解决幼小衔接"小学化"的问题,从而有效落实幼小衔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做好体育幼小衔接,并不需要给孩子报额外的体育课外班,只要家园一起努力,就可轻松实现。我园在对70名大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5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体育方面不会有衔接问题;45%的家长不知道体育还要幼小衔接,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当我们告知家长,体育(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也需要进行幼小衔接之后,有家长又提出:那是不是需要在培训机构报一个体育课外班,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到底怎样过渡到小学,小学到底怎样衡量幼儿园的孩子,她们的尺度是什么,他们之间如何衔接等,是目前家长乃至学校、幼儿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谈到幼小衔接问题时首先应了解:衔接、幼小衔接。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那么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今后怎样做。  相似文献   

16.
颜海琼 《林区教学》2008,(10):61-63
"幼小衔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脱节,克服和解决刚入学儿童的不适应现象。在分析了孩子"幼小衔接"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基础之上,提出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转变家长的观念,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是解决幼小"脱"节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到了使家长成为我们的教育伙伴,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需要全方位、系统化地把握和思考幼小衔接问题,加强幼小衔接课程研究,切实实现幼小衔接的"双向"和"增效".首先,国家宏观政策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刻不容缓.其次,"十四五"规划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挑战使幼小衔接问题更加聚焦、凸显.再次,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时,需要积极应对、大胆实践、创新课程,确保幼儿健全发展,幼小深度衔接.最后,双向衔接重在生态构建与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幼儿园与小学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孩子人小学不适应的问题,进而引发了人们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和探讨.那么,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孩子入小学不适应?"幼小衔接"究竟需要衔接什么?  相似文献   

19.
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核心,而小学低段在幼小课程衔接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低段应采取积极的幼小课程衔接策略,开发融相对对口与整合的衔接课程于一体、融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校本课程于一体的幼小衔接课程,设置校、园、家、社四位一体的幼小课程衔接环境,以此促进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课程衔接,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阶段上互相连接,双向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新形势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境,制约着衔接的科学性,还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存有“谁来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的困惑。本文对这些困惑进行了澄清,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的实现路径:幼儿园向上衔接到小学,在儿童入学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向下衔接到幼儿园,在儿童入学适应中跑好“接力”;建立协同共育的家、园、校关系,增强幼小衔接教育合力;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素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幼小衔接综合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