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课后服务的中心工作,对落实“双减”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可在农村小学开发“五育并举”的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感悟乡土文化,培育乡土情怀;探究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升实践能力;融合乡土游戏,提高身体素质;赏析民间艺术,提高美术素养;体验“农耕文化”,养成劳动观念,以此破解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课程难题,实现农村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落实“双减”要求,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与课内课程一体化设计。北京市十一学校化学教研组在仔细研究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1+X”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通过精心设计学业指导活动、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统筹利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等方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保证“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3.
滕延起 《林区教学》2022,(6):116-119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双减”政策落地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一是要找出短板所在,二是要处理好五对关系,三是要做好六个加法,四是要解决好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这一目标为高质量课后服务建构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服务建构的基本要求、目标追求和实践支点。五育融合重在全面和融合,融合视域下的高质量课后服务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建以全人为原点的服务文化,建设多育融通的服务课程,打造多功能的融通式服务平台,创设具身化的融适式服务样态。  相似文献   

5.
课后服务课程化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课后服务课程化要遵循五育并举的原则、一体化原则、多元化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从两个方面推进,首先是进行课后服务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设计,其次是进行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整体设计与创新实施,同时要基于信息技术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探索实践体现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从全面普及进入了向课后服务要质量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学校实施课后服务面临一些困境:学生在校安全隐患增加、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有限、学校课后服务功能狭窄。对此,借助大数据,支撑校园保障机制构建,促进教师精力高效分配,优化供给体系建设,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高质量课后服务是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高质量课后服务是指学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在校内开展的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真实需求的服务工作。现实中,中小学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还面临着学校主体资源的有限性、学生客体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工作负担的无限性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局面。未来,中小学可从课后服务课程化、教师工作弹性化和家庭教育协作化三个方面进行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双减”意见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所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课后服务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文中从宏微观分析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在课后服务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数字教育视角,探讨数字教育带给课后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机遇。提出以构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体系、协同共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机制、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既丰富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进一步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负担,又丰富了高等院校师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内容。本文从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背景入手,对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主体责任、保障措施、服务质量、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对今后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模式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瞿林 《教师》2020,(4):7-8
“三点半”课后服务在我国中小学的普遍开展,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时间保障、经费支撑和师资队伍等资源的优化。“三点半”课后服务中,校本课程的发展面临着规划目标不明确、教师积极性不高、课程连贯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等难题。“三点半”课后服务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发展需注重三点:学校课后管理需更为规范;教师开发课程需更为主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需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需求增大,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后服务领域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如何结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目前各地的课后服务是以家长自愿承担费用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在"十四五"期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强,政府对义务教育兜底的范围可适当延伸,将普惠性延时服务逐渐纳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2.
怎么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解决"三点半"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事实上,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作息时间不匹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相比较而言,一些发达国家对此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文化、制度和技术解决方案。虽然各国不尽一致,但在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定位、经费保障机制、场所供给、内容设计、师资配置、质量监管等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共通的特征。这些问题恰恰是全民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发达国家的很多具体做法值得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14.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课程体系中,建构了以课程图谱、教育场域、介入机制为支撑的“互通式”课后服务模式,赋能美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绘制“一轴两翼”的课程图谱;打开时空,内外联动,营造“具身体验”的教育场域;跨界融合,专兼结合,创新“社会力量”的介入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关键,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集体行动,多元协同。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应遵循多元利益主体需求协同、多元行动主体利益关联、多元供给主体外部保障的行动逻辑。然而,目前课后服务行动目标离散、协同动力不足、合作生态文化缺失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行动,弱化了合作育人效力。树立集体行动愿景、建立协调机制以及强化制度保障是走出课后服务多元现实困境的关键出口,最终形成高效的课后服务多元协同供给局面,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准确把握国家“双减”政策,探索形成了基于“五育融合”的“2+X”课后服务课程结构。形成“自主作业+艺体课程”“普适课程+特长课程”的“两段式”实施路径,开发了基于年龄差异的低年级“文体先行,诵读积累”和高年级“作业先行,艺体跟进”的“两模式”实施策略,实现了课后服务既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加法”,让“双减”政策真正扎实落地。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预定意图的关键,而教师作为课后服务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其服务素养结构水平对推进课后服务至关重要。在梳理学术领域关于对课后服务研究聚焦点的基础上,发现缺乏对教师在多重社会背景下服务素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后服务实施主体对职业分工重构和角色转变的逻辑转换。鉴于此,立足于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优化教育流程的时代境遇下,从资源配置、学习空间、师资梯队三维度澄明教师服务素养发展的内生机理,并着眼于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性双向融合的教育理念探究优化教师课后服务素养的实践向路,以推进课后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双减"时代,一些教师在回应课后服务政策期待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认知上将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态度上对课后服务存在明显的心理抵触,行为上对课后服务疲于应付。为了确保课后服务的育人效果,教师应深刻理解课后服务的价值追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课后服务带来的挑战,主动统筹各方力量,在课后服务的深度践行中实现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