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陕高原包括今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地区,属黄土丘陵的自然地貌单元。此区域文化面貌独立而极具特色,一般被认为属与商王朝同时期的方国文化,学者称之为"李家崖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清涧李家崖遗址、绥德薛家渠遗址、吕梁柳林高红遗址的逐步发掘和近年来清涧辛庄遗址的发掘以及周邻区域的调查和发现,增进了对该区域文化的认知,丰富了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本文在搜集相关报告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晚商时期该地区四处遗址的聚落特征作对比分析,从位置、规模、布局、建筑遗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得以发现其间的共通和差异。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征,本文试图架构出晚商时期李家崖文化的聚落形态,以期对商代方国地理结构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薛河流域是山东古遗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遗址和遗物分布区180余处。项目在田野调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区采集和Arcview软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区北辛文化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和变迁情况。大体而言,这一区域聚落发展的总趋势为聚落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聚落规模逐渐增大,聚落间的分化逐渐明细。具体又可以分为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时期的萌发期、大汶口文化至商代的稳定期、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高速发展期三大阶段。宏观聚落变迁的整个过程以稳定和继承为主,突变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白崖沟遗址聚落形态的考察,并结合对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认为该遗址独居蔚汾河中游的大拐弯处,视野开阔,地势险要,并以连续的城墙及城外自然河谷构建了多重防御系统,聚落内部统一规划多个居民点,使其成为蔚汾河这一时期的中心聚落。龙山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蔚汾河流域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中心由中游转移到下游地区,白崖沟石城的社会地位至迟也在这一时期被碧村所取代,这一区域中心的转移可能与晋陕黄河两岸地区更大空间内的政治整合不无关系。此外,白崖沟居址内普遍存在的地画较其他同期同类地画有了进一步发展,也从侧面反映表明了该石城在龙山前期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5.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6.
梳理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先秦时期铜矿冶考古研究可见,目前在矿冶遗址调查与发掘、采矿技术、冶炼技术、合金技术、铸造技术、矿料来源、青铜文化交流等领域,已展开过充分探讨,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在采矿技术方面,出现了碗口式、榫卯式等多种井巷支护技术,并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区域特征;在冶铸技术方面,三种冶炼技术并存,至迟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冰铜冶炼技术,普遍存在本土冶铸,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征;在铜料流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从多种分析结果出发,发现存在多个铜料流通目的地,在商周青铜文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区域失衡、对象单一、对技术与资源的关系以及技术适应性关注较少等问题,对冶铸技术起源及资源流通问题也存在较多空白,因而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矿冶考古研究,仍需要更多的技术研究与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坊堆—永凝堡遗址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中部,过去曾在此做过发掘,认定为一处西周时期遗址。为深入了解整个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地位,2015年底到2016年初,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在此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调查面积13平方公里,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大量遗存。本文就调查发现的商至西周时期遗存进行报道。本次调查对于认识该遗址商周时期的遗存分布和文化面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白崖沟遗址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15年8月调查时发现,此后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遗址地处蔚汾河中游,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目前蔚汾河流域所见规模最大的一座龙山石城。城址依托河谷为天然屏障,在此基础上修建围墙,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圈;城内居中位置的台地附近发现数层石砌护坡,沟谷两侧台地上分布大量房址,居住面流行绘制黑色地画。该遗址与蔚汾河下游龙山晚期的碧村遗址相距约40公里,两者也是龙山时期该区域规模较大的两个聚落,且时代存在一定的相继性,这为进一步认识蔚汾河流域区域社会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与2008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甘肃天水地区牛头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共调查各类遗址117处,年代主要为史前至汉代;基本摸清了这一地区的古文化发展序列及分布范围,为探讨秦早期都邑以及后来的西戎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秦祖非子的封地"秦"邑地望有陕西渭之会和甘肃清水县两说,前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通过对牛头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摸清了当地周代遗址的分布,可初步推断清水县李崖遗址为非子封邑之所在。该流域属寺洼文化势力薄弱区,可能与商、周王朝的大力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12.
河拱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西北,为配合大西高铁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1年春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6座、陶窑2座、灰坑数个,出土大量陶、石、骨器等。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判断该遗址年代为龙山晚期。河拱"凸"字形白灰面房址兼具竖向深穴与浅穴式的半窑洞式特点,应属于窑洞式建筑的前身,其成排分布,反映了当时集群而居的社会形态。河拱遗址较完整揭示了忻定盆地龙山晚期人类聚落的全貌,特别是房址和陶窑的发现,为深入探讨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后陈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重岗社区后陈村,在重岗山南侧坡地的边缘,距离县城约10公里。遗址于2013年春季由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在重岗山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遗址保存状况较差,在2013年冬季,因农民取土导致遗址再次遭到破坏,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破坏严重,目前遗址的面积仅存约200平方米,发掘所获的遗存很难完全反映遗址文化面貌,不过可以确定其为一处岳石文化时期的遗址,文化面貌上更接近于泗水流域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也受到照格庄类型的影响。后陈遗址是在泗洪县境内第一次发现岳石文化时期遗存,丰富了对苏北地区岳石文化的认识,扩大了岳石文化在苏北地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5.
以往见诸报道的黄土丘陵晚商时期遗址很少,遗址的数量、密度、分布情况不清,学界由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山西、陕西两省过去的普查已经发现了大量晚商时期遗址,只是尚未辨识确认。作者报告了山西省石楼县20处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情况和采集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发现聚落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小而分散,生计方式为粗放农业、定居程度较高。作者在以往调查材料中确认了300余处李家崖文化遗址、100余处西坬渠类型遗址,在文中报道了这些遗址的基本信息。基于这些工作,作者讨论了晚商时期黄土丘陵的文化分布、来源、年代、生计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考古调查与大遗址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掘和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迹或遗物的情况下,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以小型试掘,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的一种方法。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考古调查与大遗址保护的关系,并且通过考古调查促进大遗址的保护,这是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我们基层文物工作的实践看,文物部门只有对大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遗址的文化类型、相对年代、分布范围、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才能确定保护级别,划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7.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疆若羌瓦石峡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从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检验分析入手,结合古代矿冶遗址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瓦石峡遗址的古代冶金技术。文章报告了遗址出土的炉渣、坩埚等冶金遗物的科学分析结果,并讨论了其冶炼工艺,认为此处采用过木炭进行生铁冶炼与炒铁联用的冶炼工艺。对瓦石峡遗址出土的冶金遗物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认识其冶金技术水平和中西技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月5日,湖北《宜昌报》以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中堡岛、朝天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标题和文内都说:这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人民日报1月22日三版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西陵峡两处古文化遗址发掘再次证明,长江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摇篮》,文内也说“在朝天嘴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目前长江中游地区……。电头是“新华社武汉1月20日电””。  相似文献   

20.
班诺洼和考山考作为泰国两处重要的史前遗址,在东南亚史前考古和史前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处遗址虽然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不同,但从出土材料看,都表现出与古代中国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因此,通过对它们的实地考察,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泰国及东南亚的史前考古和史前文化,而且大大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以及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