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麟 《青年记者》2021,(18):19-20
社区传播具有双重意涵:不仅是在社区中的传播活动;而且是以传播行为建构社区。以新闻创新为观察视角,当前既有媒体创办社区媒体是一种创新实践。案例显示立足于嵌入性、建构性的社区传播,社区媒体方能焕发生机。具体行动者需要辩证地处理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找寻并遵循适宜于中国语境的实践逻辑,方能实现新闻创新愿景:持续地以高质量的社区传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
三十余年的传媒改革,即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传媒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这一过程,深化了我们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认识。传媒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走向公共性。公共性是传媒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逻辑。在社会变迁、政策变迁和媒介变迁的现实背景下,传媒公共性实践就是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以平等、公平、公正、开放为圭臬,为多元社会中的各利益群体提供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平台,从而"制造社会共识"。这也是传媒和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目标和利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动媒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展现“两个先行”头雁风采,杭州在通过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我们圆桌会》的个案剖析,探究了媒介化治理过程中媒体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调和方式以及媒体制造社会共识从而达成媒介化治理目标的具体方式,探索了基于《我们圆桌会》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即通过搭建多元社会主体交流沟通协商平台,形塑自身主体性。通过党政部门与媒体机构的“政媒联动”机制,规避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媒体的公共性实践,在广泛的多元社会主体中制造社会共识,实现媒介化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曹庆科 《视听》2021,(1):165-166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主流媒体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建设性新闻作为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路径,对新闻报道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建设性新闻为视角,结合建设性新闻框架,分析《人民日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报道内容,探究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5.
媒介化治理指在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网络中发挥媒介重要性的治理新形态,其中主流媒体在提升媒介化治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评价主流媒体参与治理的效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把握媒介化治理效能的概念内涵,又要根植媒体融合的具体实践语境。主流媒体参与治理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可包含媒体融合层面的内源性指标和网络管理层面的外源性指标两方面,其中内源性指标包含技术支撑力、内容竞争力、公共服务力三个二级指标,外源性指标包含多元主体协同力、优势资源整合力、协商程序执行力、关系信任合作度四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探,既考虑到治理效能在“能力”和“效用”上的基本内涵,也考虑到了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京 《编辑之友》2018,(5):55-60
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体公信力研究多专注于媒体信度测量,鲜有从"公信力"这一概念出发溯源.媒体公信力不仅仅是指媒体可信度的测量指数,还包含着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媒体信任是受众对媒体专业性的一种认知与评估,是社会信任的一种.文章将传播学研究进路与社会学研究视角相结合,归纳我国媒体公信力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7.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政治信息需求改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政治传播深层逻辑正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新华网策划的“乡村振兴在行动”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地”“实践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尝试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新逻辑。研究分析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实现路径包括:一是制定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相统一的“政治认知图谱”;二是建构具有稳定性的关系网络实践主体;三是进入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地进行政治传播。本研究认为,“基于实践”是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新逻辑,强调了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沟通政府与多社会治理主体的新价值,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机会,有助于强化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焦点议题的“公共性”概念,由于长期被滥用误用以及其自身的逻辑矛盾,在当下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知识生产与实践阐释中面临着解释力不足的困境。不论是历史语境还是现实语境中的公共性,都是同“公意”紧密相关的理论话语。在公共性的话语逻辑中,由于无法真正调和公私矛盾,新闻媒体只能通过构造的方式形成“公意”,这便决定了公共性话语既无力完成自洽,也难以适用于中国的学术生产与社会实践。而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人民性”,将党性作为新闻媒体形成代表公意的前提,因而具有以理论转换方式弥补公共性话语缺陷、回应公共性理论困境的充分潜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和利益格局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显现。主流媒体必须科学把握舆论场的新变化,发挥媒体在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云浮融媒(集团)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整合资源开办融媒监督栏目《云浮市民生热线》,着眼有效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通过新闻舆论服务公共领域,以战促建加快媒体融合。本文以《云浮市民生热线》栏目为研究样本,尝试探讨地市媒体在建设性新闻实践过程中的理念定位、实践路径以及传播成效,分析融媒语境下这一新闻实践如何赋能社会治理,以期为其他地市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共同富裕为研究背景,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理论,以广电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与实践为研究基础,试图探寻媒体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最优路径,并探索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鲤  吴贵 《中国编辑》2022,(10):9-14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平台作为参与网络内容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有助于推动以“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治理、全面连接的数据治理、智能驱动的智慧治理”为特征的网络内容治理新格局的形成。目前来看,我国主流媒体平台或通过内容供给侧改革引领主流价值,或搭载数据技术盘活用户资源,或深耕本地打造聚合生态,推动个体与公共、个人与政府、媒体与社会的多维关联,探索嵌入网络内容治理的实践进路。未来,主流媒体平台尚需进一步有效对接平台逻辑与媒介逻辑,在话语语态、传播结构和技术应用方面全面提升,以此引领风清气正的网络内容生态环境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疫情突发,媒体应该如何创新实践,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协助控制事态发展,减少社会损失?本文通过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的报道实践,从突发性、专业性、公共性三个角度分析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13.
不断加速的社会媒介化进程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格局,媒介逻辑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显性表征,因此媒介化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考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及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担当。本文把理解媒介作为考察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媒介化的逻辑起点,依此洞察到媒介位居其间的枢纽作用以及对国际传播实践结构的关系嵌入,进而提出“多元连接”“情理融通”“可见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媒介化视域下的逻辑阐释及实践进路研究,是对现有国家和媒体本位下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框架的突破,亦为其媒介化实践提供了全新的逻辑阐释和进路探究。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2,(4)
媒介化治理指向一种“媒介规制”的实践取向,是探索媒介何为与治理何往的治理新范式,最终要以治理的媒介化进路及逻辑达成善治目的。本文对媒介嵌入国家治理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在厘清媒介化治理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化治理的相应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媒介化治理是以善治为导向的治理;媒介作为基础设施能发挥“媒介规制”涵化作用,对国家治理体系与信息传播体系进行同构,协同参与面向未来媒介化社会的新治理图景。因此,社会场域和系统需不断调适自身以适应媒体规则和媒介逻辑,通过平台一体化、信息供需精准适配、技术赋能提质增效三个实践路径增强媒介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转型,随着时代进步,公益报道日益成为主流媒体引人注目的一个新闻品种。公共性是"公益传播"的核心价值,新闻媒体长期以来被称为社会公器,发挥公信力,维护公众利益,这点与公益行业相互契合。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大潮中,在社会公益求助空间拓展的背景下,媒体从被动到主动,在公益传播中实现角色转化,让公益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6.
孙卫华  咸玉柱 《当代传播》2021,(5):41-44,68
转型期中国主流媒体的维权报道,反映了中国维权议题的实践特征和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通过对《人民日报》维权报道的历时性考察、报道语境的社会学分析以及微观文本的内容解构发现,该报的维权报道凸显了合法化基础上的"行动-共识"框架.行动框架主要关注维权实践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而共识框架则从凸显正面性、弱化冲突性以及重视平衡性等视角出发,构建正向、有序的社会治理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数字劳工"的理论基础,以"头条号"官方账号为例,探讨自媒体平台对用户的劳动引导下的商业化逻辑,发现平台在内容生产、分层盈利、优化参与体验来多方位动员用户参与,而参与数字劳动的用户面临自媒体平台对其劳动意识、劳动时间以及对劳资关系的"遮蔽"利用与"隐形"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政治传播经历了革命语境中的泛政治化传播、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传播和治理语境中媒介公共性再造三个阶段,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传播尤其使政治人物报道出现新变化,大众媒体对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如何建造,成为学术界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通过研究彭丽媛第一次外事活动的报道,分析政治人物报道的新变化,旨在对改进政治人物尤其是政府领导人的公共形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权力和媒体关系的变动看公共性的转型是研究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新视角.本文对<人民日报>从1949年至2009年间舆论监督报道的典型文本进行了批判性的话语分析,配合叙事学文本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新闻业的"公共性"逐渐由高度集权型公共性向现代型公共性过渡.同时,在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下,国家权力和媒体所进行的协商促使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模式由共产主义模式逐渐向进展中模式转变.虽然党的传统新闻观念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新闻业的话语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国家一传媒关系体制.  相似文献   

20.
论环保传播对公民社会的初步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传播反映了当代中国环境生态这一典型的公共问题.它由单纯的揭露环境问题走向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其内在的逻辑性依托于公共性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以环境问题为反映对象,而且借助于组织化的行动彰显,环保NGO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环保NGO作为传媒反映的对象并由后者凝聚公共参与的力量.媒体与环保组织共同维护公共利益,以此推动公民社会的稳步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