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正式启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明确提出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即到2025年,杭州构将建形成适应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环境友好五大发展体系。基于杭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我园秉承省代会提出的“为儿童创建、请儿童参与、让儿童受益”友好理念,不断创新“入园焦虑”缓解载体,为幼儿打造温馨、安全、友好的园所环境。  相似文献   

2.
《动漫界》2022,(4):18-21
记者: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幼儿园"等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儿童友好"? 贾凌冰:我们可以从"制度友好""城市硬件友好""情感空间友好"三个层次来理解"儿童友好"这个概念.所谓"友好",其实是一种关系,一种情感双向甚至多向的交互式的亲近友善关系.在这个概念下,我们再去认知"儿童...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儿童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学习,是在活动中实现发展的。那么,新课程的主题活动如何实施呢?一、主题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恰切扣住活动目的是活动实施的灵魂所在。大凡引出和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学生从中究竟要激发哪种情感,生成和改变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要恰切把握。如果活动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的目的,活动就要进入误区。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苏…  相似文献   

4.
王老师:您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强调整合的教育观,其主要是针对分科教学割裂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言的。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在1984年率先开展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教学实验拉开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帷幕。直至今天,综合教育课程已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流。综合教育强调整合。如科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的整合;认知、情感、动作、体验的整合;学科与儿童生活的整合。所以综合教育的目的不是多学科的叠加,它更多代表了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综合教育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培…  相似文献   

5.
主题活动是一个以“幼儿发展为本”、突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从而真正地实现在课程中让孩子做主。两年来,我班开展了“玩具”“、鞋子”“、兔子”、“秋天”“、汽车”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亲近社会、亲近生活、亲近科学、亲近大自然,不但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还增强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发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自主性呢?  相似文献   

6.
在接到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后,除了高兴,更多的是对自己才3周岁的儿子的内疚和隐隐的担忧。我知道,3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不想因为和孩子空间上的距离,使我们成为情感上的陌生人,更不愿意他因此变成所谓的“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7.
1情感教育的含义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情感不仅仅是成人的专利,幼儿也不例外。教师应该让幼儿懂得人与人、与环境、与动植物和大地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情感。  相似文献   

8.
儿童与空间是相互嵌入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然而,成人在对幼儿园空间的理解和建构中常常持有静态、孤立的教育环境观,缺乏儿童视角,忽视儿童对空间的反作用,导致儿童在空间中的能动性以及空间再生产能力被遮蔽。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幼儿园空间构建需要改变静态的环境观,引入空间意识,将幼儿园视为动态、交互、包容的多义空间,关注幼儿的空间需求和体验,将幼儿视为有能力的共建者,支持幼儿参与幼儿园空间的共建,并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结。  相似文献   

9.
陈光全 《湖北教育》2005,(11):27-2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深入开展对主题活动的研究,无疑是建设德育新课程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干预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父母和城市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少地感受到父亲的情感温暖,但更多地感受到父亲的惩罚、严厉;同时,流动儿童感受的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少于城市儿童,但却比城市儿童感受到母亲更多的拒绝和否认。这一研究结果对干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乡村留守儿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征为,在强大的城市文化的吸引之下,乡村留守儿童在积极融入城市而疏离乡村过程中,在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对抗之下,乡村留守儿童既无法融入城市文化,又难以再次回归乡村文化,成为无根的人。同时,在热闹的城市与安静的乡村的生存环境中,留守儿童常年在父母关爱缺失、社会关怀不足的情况下,情感上表现出“荒漠化”,成为最熟悉的“异乡人”。与城市教育方式不同的是,在乡村非结构化的教养方式主导下,大量留守儿童成为“自由人”,导致乡村留守儿童学业成就一般。据此,提出增进乡村文化认同、父母情感关怀出场以及实行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教养方式,以期能够促进乡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正>幼儿园美术活动作为发展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通过探索大自然最直接的生命活动,直达生命自然理念浸润的艺术教育,主张以实施审美教育为突破口,顺应幼儿发展的体验性与表现性的特点,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幼儿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教育。幼儿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和契合,基于幼儿的发现与兴趣,教师运用情感介入与知觉形象融为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驻足儿童视角审“玩”,站在儿童实际层面研“学”,  相似文献   

13.
杜桂芹 《小学生》2010,(8):43-4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发出过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灵性中的真善美。然而读读现在孩子的作文,却难以察觉到那份可贵的天性。字里行间,难以触摸到纯洁无暇的童心。在大多数孩子的作文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单调乏味的,几近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框架,成人化的语言,矫揉造作的情感。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束缚了童心,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放飞、驰骋。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 “花会”是我们成都市的传统文化活动。我园绿化条件好,花木品种较多,特别是在春天,园内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开展“花会”活动,与社会上的“花会”活动相呼应,使幼儿爱家乡、爱自然,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萌发,在周围社会大环境中得以陶冶。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课改中推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相似文献   

16.
吴少丽 《教师》2014,(27):35-35
正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的语言学习系统理论指出,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早期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同样是一个多元的复杂历程:幼儿阅读时的视觉、听觉以及对画面的理解程度,要以一定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需要有多元文化的参与和渗入。而主题活动无疑是一种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效形式。因此,把早期阅读活动有机地与主题活动相整合,能使阅读更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体验阅读带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9.
儿童友好观体现了成人对待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积极友爱的立场、态度、情感和行为取向,其实质是一种以促进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理念,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与支持、理解与关怀以及对儿童未成熟状态的保护。基于儿童立场和儿童友好观开展的儿童友好教学是以儿童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追求让每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儿童友好教学强调以系统思维建构育人场域,形成教育理念友好、教学组织友好、教学资源友好、教学服务友好的整体教学样态。要树立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儿童友好的教学过程,以课后服务优化儿童的发展资源。  相似文献   

20.
陈少熙 《文教资料》2007,(9):147-149
一、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幼儿教育界逐步认识到“整合”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研究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注重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将认识儿童学习的特点放在课程研究的首位,整合性课程已成为当今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整合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经验及相应的学习策略的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