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一平 《保山学院学报》2013,(2):F0002-F0002,F0003
在《上水河、下水河》一文中,我曾提到位于保山城东南角下水河与王衙街相交处西北角上的段家碓房,那是我的家。也就是说,我祖上是开碓坊的,我是舂碓人的后代。我父亲说,我家祖籍江苏南京,家住柳树湾石板巷,明朝洪武年间,一世祖随征南将军傅友德西征来到保山。从他记事起,我家就住在下水河边上开碓坊,以经营稻米为生。方法是。到保山坝子的各个村子,各条街子上去买稻谷,驮回家,舂成米,卖米,从中获取利润。  相似文献   

2.
《保山学院学报》2010,(5):2+109-110
牌坊又叫坊表,北方叫牌楼,通常设置在一组建筑群的前面、城市的中央、或通往大道两端等这些十分显著的位置上,作为这组建筑群的标志、彰显忠孝节烈、文治武功、或点缀城市等作用。根据不同的建筑材料,牌坊可分为木牌坊、石牌坊和琉璃  相似文献   

3.
<正>保山历史上有内八景与外八景之说。内八景在城内,分别是"西山晚翠、明月太保、白昼观星、法明晓钟、铜壶滴漏、梅鹿争春、荷池观奕、龙池夜月";外八景在城外,分别是"蕉洞春光、哀牢金井、神坪赏花、梨花香雪、北津烟柳、金鸡温泉、云崖卧佛、鱼村晚钓"。"鱼村晚钓"说的便是位于保山城东五公里处的打鱼村、三家村、老鸦寨一带的村民在夕阳下泛舟湖上、撒网捕鱼的美好情景。或许有人会问,打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西南丝绸古道是比西北丝绸古道还要早两个多世纪的国际通商大道,它是这样由我国西南通向南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从成都出发,一条往南,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大理到保山;另一条往西南,经西昌、姚安、宾川,在祥云与前一条汇合后到保山,还有一条,从越南河内沿红河逆流而上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明代中后期从中原走到保山来的。保山最早出现的书院叫正学书院,民国《保山县志》说:正学书院,"在明伦堂右,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杨朗即倾圮馔堂、号舍改为之。此为永昌书院之始。"据考证,明伦堂,在今保山实验小学内。  相似文献   

6.
<正>老保山人把茶馆叫茶铺儿,把到茶铺儿里喝茶说成是蹲茶铺儿。与国内许多古老的城市一样,过去的保山城内也有很多茶铺儿。它们分布在繁华的街道,或交通要道上。由于茶铺的位置不同,喝茶人也就不一样,比如南门街的茶铺儿,一般喝茶的是附近的黎民百姓,而  相似文献   

7.
这里说的蚊香。不是在今天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型商场、或私家店铺随处可见的那种包装精美、浓香四溢的蚊香。而是在古城保山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蚊香。这种蚊香一根一根的,白色,长约六七十厘米、直径约1.5厘米,用锯木丝  相似文献   

8.
刚接触到堆店这个词的时候,我是仅把它当作仓库来理解的。通过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保山城内名噪一时的文光堆店店主万学文之子、现年76岁的保山师范学校退休教师万云翔先生交谈,我才知道,堆店不仅设仓库,还设有客房和马圈。货主把货物驮到堆店存放起来,自己也在堆店住下  相似文献   

9.
那时,保山城里麻雀很多,不像现在般的很少见到。保山城里的孩子在麻雀身上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下麻雀、掏麻雀、粘麻雀、打麻雀、养麻雀、吃麻雀……下麻雀,是保山方言,这里的"下",有引诱,使之步入陷阱的意思。孩子们下麻雀,有三种方法,一是用簸箕或筛子罩,二是用实竹杆打,三是用砖打。麻雀不像其它的乌儿,在树上做巢,麻雀的巢,只做在房  相似文献   

10.
在老家聂家大院居住的年代是一个贫困的年代。在我的记忆中,那些用过的物品,没有哪一样是会当作废品轻易扔掉的。崇尚俭朴的人们总要想方设法继续利用它们为自己效力,破布,便是其中的种。所谓破布,就是穿过的  相似文献   

11.
<正>古城保山是一座多水的城市。不仅各家各户的天井或后园、公共场所、交通要道有水井,排水用明沟,而且它的设计者还把磨坊、龙泉两河之水分作道道细流引入城内,因而保山城内布满河流:每一条街巷的两边,城市边缘至城墙之间的宽广的稻田、菜地和桑园之间都有河水流过。水多桥必多,因而过去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保山城,往往以代表性的事物或建筑来命名街巷。比如小井巷,有一水井;书院街,有永保书院。晏公巷是连接保岫东路与下巷街的一条巷道,从保岫东路看,位于现在的市工商银行与邮电公寓之间,从下巷街看,位于现在的市电信大楼西端。关于晏公巷巷名的来历,《保山市名志》写道:"明末在此建江西会馆,内供奉萧、晏二公牌位,通称萧祠。祠前街道取名萧祠街,祠后取名晏公巷。"从聂家大院出来,向西斜着走过保岫路,走过县人民银行前的广场,就进入晏公巷了。  相似文献   

13.
我不记得是在什么资料上看到过,还是听谁说过,中国的民间艺术,目前正以每年多少多少种的速度在消失。我想,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就我所知,保山城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许多民间艺术就已经消失了,比如用糖能吹出各种小动物小人人儿的那种艺术。  相似文献   

14.
保山城是一座有着悠久的养花历史的城市。明成嘉年间便有右侍郎张志谆所作的《永昌二芳记》。书中写道"茶花有三十六种,杜鹃花有二十种,皆永昌所产。"民国《保山县志》记载了保山种养的传统花种桂花、茶花、杜鹃、映山红、樱花、腊梅等270多种。  相似文献   

15.
我在四牌坊生活了32年的时光,四牌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说南廊,那时的四牌坊,现在的工商银行营业部上段及其背后,是一块很大的广场,广场的最南边,据说解放前,那里是兴文银行。那是一幢坐南朝北的一层砖混平房,银灰色,洗石子的  相似文献   

16.
<正>水井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水源,很可能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的那一天起就诞生了。挖一个坑,水便从坑底的泥沙中渗透出来,用石块从坑底沿着坑壁往上砌,砌至与地面一般高的时候,用石环往井口一罩,或用石板砖头将井口围护起来,一口井便成了。有时,人们把一个集满水的坑也叫做井。人们担着水桶到井里来挑水,到井边来洗衣洗菜。于是,水井边成了人们天然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偷谷子》的小说.讲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们几个孩子到收割后的稻田里拾谷子,天都快黑了也没有拾到多少.最后用挎包到装满谷子的海簸里去撮,而被一个汉子抓住,用绳子反捆在夜幕下的故事。小说是可以虚构的,那个被捆在夜幕下的孩子不一定是我,但那种事情经常发生,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生存状态。那时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粮食、肉类、鸡蛋、红糖、布料等等,几乎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定量供应。尽管家家户户都想方设法弄些洋芋、山药之类的杂粮来作补充,但还是没有哪一家的粮食能吃到月底。于是,很多城里人便把饥饿的目光投向农村广阔的田野。当稻田里的稻谷收割过后,我们这些城里的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