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并非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人为”的存在,人为的目的在于“为人”“。人为”和“为人”的统一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活动意义的实现程度。在现实的教育发展中,两者之间的分裂却始终难以愈合,且日益严重,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大多发源于此。在这分裂的背后,隐含着纠缠不清却又不容回避的问题:人为的教育为何会偏离为人的方向?教育如何才算是为人的?为人的标准是恒定的还是变动的、应然的还是实然的、普适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教育的“人为”和“为人”统一的基点在哪儿?……如果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教育的“人为”和“为人”之间的分裂程度就…  相似文献   

2.
若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孤立、零碎、分裂的处境,就无法有效地实现人的完整、全面、健康、和谐、积极的发展。只有从人的整体发展的需要出发,整体设计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人为"和"为人"的教育统一,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完整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有人云"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还是现在流行的"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无论哪种,无非是为学为事为人和谐统一的生机勃勃的人。作为学校教  相似文献   

4.
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理说,教育应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为人的完善努力的、为人的幸福效劳的。可是,纵观当今的教育,在为社会、为个人作出贡献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其中夹杂着不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如不及时加以警觉和制止,就会使教育异化为扭曲人性的工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人的眼中,"反思"似乎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学而第一>中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通过内心活动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就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为"和"为人"的育人活动."为人"就是活动的指向是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为"就是活动具有个性化特点.尽管教学是"人为"的活动,但"人为"的活动不能违背教学规律.例如,教学内容必须与涉及的课程目标一致,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数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切入人的规范,使人是其所是而成其为人.通过教育,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把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开发出来,使其升华、丰富,并与人类的知识智慧建立根本的精神联系,帮助受教育者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所以一切教育的基本信条就是使人学真.用政治去"化"教育和教育的"产业化"的倾向,都是对教育的背叛.它将使人不成其为人而成为"工具","工具性"的人只认一样东西:实利.当把"发展是硬道理"实际偷换为"捞钱是硬道理"时,"金钱"就真的成"万岁"了.如果教育真的沦为追逐"金钱"的工具,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能给人类世界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8.
"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更好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产生共鸣,并促使儿童在现实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因为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创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充分发挥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更强调教育的人文功能--关注人的生存,使人成为人.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知识,更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真实"的眼睛看学生.  相似文献   

11.
自由的保障与实现是人文发展与人权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人们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实际进程中逐渐地把发展和人权相结合。人文发展与人权的理论与实践又具有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在推动人类进步过程中可以也应该互相借鉴,以期使人的自由早日得以全面而真实地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人权、人格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驳斥"人格权是宪法上的权利"的观点,重新确立了人格权的民事权利本质.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中外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上,一直存在一个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混淆问题。文章认为,人力资源如同劳动力一样是商品,是其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是指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人力资源本身,也就是具有包括正常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和较高文化素质、智能素质的劳动能力的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人力资源生成、使用、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投资,由于这种投资也能带来价值增值,因此称为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把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混为一谈,是同他们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历史哲学的研究重心不仅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其研究也发生了重要的转移——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凸现出来。这一转移应该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核心,它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它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之所在,而且也是对当代发展问题的历史哲学解读的根本之点。  相似文献   

15.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哲学的视野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人类的特性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关系上,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而人的本质则是人性的积淀和统摄.人的普通质与本质的关系是多与一、次与主的关系,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社会本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借助于自身的体力、脑力和智力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能够成为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是指其中能够带来“绿色“剩余价值的价值。可见,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历史与逻辑的有机转化关系的,其相关程度有时是正相关的,但有时也可能是负相关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8.
张楚廷教授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或"人哲学"思考教育与课程,提出了人的教育、人的课程、五I课程构想、结构改造主义课程观、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走势等基本概念或命题。为防止人的异化、使人更像人、让人更高大,张教授主张加强人文课程、警惕和改造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张楚廷课程理论具有内涵理解的深刻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特质的人本性、语言风格的诗话性、自我实践的广泛性、使用价值的普适性等鲜明特色。深沉的民族情怀、深切的教育情感、深厚的哲学情结、深长的生命情致是张楚廷能创立特色鲜明课程理论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以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要求聘用的员工个体人力资源为组成源泉的,按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进行整合的,具有企业组织特色的人力资源群体。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群体生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投资。企业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要素或第一资源。在当代世界,企业物质资产是作为使用价值形式的企业物质生产力要素和作为价值形式的企业物质资本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特殊商品。同样,企业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作为使用价值形式的企业人力资源要素和作为价值形式的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企业物质资产品牌,而且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品牌,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20.
在人学视野下,道德是人的道德,生活也是人的生活,德育不仅应该回归生活,更应回归人。“人”不是抽象的道德主体,“生活”也不是抽象的道德母体,道德更不是所谓的“德育内容”。相反,三者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人即人的境况;人的境况即人的生活境况;人的生活境况即人的道德境况。德育不应只是传授道德知识的“知性德育”,也不应只是提供可能生活的“生活德育”。我们应改变这种“给予性德育”思维,让人了解人自身的真实境况,从而严肃地进行道德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